Saturday, July 27, 2013

翠婷《六祖坛经自序品一04》心得报告

存心因为要修福报而去修布施、持戒,那已有自我中心了,修的都是有漏报,还是造业!
若以智慧、修自性而去修布施、持戒,已无我。不刻意地修福报,他的福报也会慢慢的具足。

听到这里,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前,曾和哥哥聊起行善的起心动念。那时候,他曾抛了一个问题:当初他行善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存粹要帮人而已,没想过说要修福报、种福田之类的。可是,现在大多数的佛教徒,在鼓吹他人行善的时候,都会以行善可以有广修福报等等之类的功德来游说他人。无形中,这导致他人会升起一种想法:我要修福报,所以我要行善。
当时的我听了过后,愣了好几秒。是啊,现在的佛教徒在劝请他人行善的时候,的确有这种现象。那我们助人,究竟是真心的助人,还是因为自己的利益(修福报)而助人?结果,我给哥哥的回应是:“那要看回你那颗最初、最单纯的心咯~~若你是抱着一颗真正想帮助他人的心,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其实那个福报和功德才是最大的。然而,如你抱着一颗私心的话,功德也是会有,可是可能就是那么一丁点而已。最重要还是看回你自己本身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态。”而如今,听了果煜法师的讲解后,更清楚地知道存心修福报以及修自性的分别。

另一方面,蛮佩服果煜法师对于六祖坛经的内容有另一番独特的见解。他对于经中的记载并不会照单全收,反而直肠直言,一针见血地点出文中自相矛盾的地方,质疑文中有丑化神秀上座,以突显慧能禅师的现象。咦?这个是我在之前阅读的时候,不曾怀疑的地方。一般上,在看经典的时候,我都会觉得经典一定是对的,应该不会有偏差。可是殊不知,当自己缺少判断能力或清明心的时候,自己往往会被误导都不自知。 诚如经文所提到的,神秀在犹豫要不要呈偈的时候,遍身汗流等等诸多的现象,这无形中使我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套在神秀的身上,贬低神秀的真实修为。这实在是要不得啊!!感恩有幸听到果煜法师的讲解,才不至于掉入错误的知见。

不论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抑或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重点不在于“有”还是“空”吧~~而是一个见性的人,并不会着相,心不随境转。见性的呢,还是要从“相”去修。把过去无明业障的相去修,慢慢地递减了、消融了,而最后能够不着相、能够完全跟性相应了,这才是一个见性人的最后的功夫 ---佛性常清净也!!


翠婷 顶礼
06/05/11

【对有和空还是要清清楚楚。虽不著相但会著空。必须超越空有不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