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13

瑂庭_六祖上P231-268_心得报告


            曾经想过可否参加公案禅就够了,无需参加行者培训营或行愿茶会。现在会觉得这样是不够的,借着共修的力量修戒定慧,熏习清净的善根种子。功课如拜佛、诵经和静坐只是修定,公案是修慧,训练回到不知的心。
            在生活中,还是会有不愿意做或很多想法的时候,以往会很执著这些想法,陷入挣扎当中。现在反而不会那么挣扎,只要继续做(行动),这些想法就会消失。

用行去知,才可以成为正确的“知见”。

淑仙_六祖辨正上Pg 231-268_心得报告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无念”: 不作意起念,如镜子对物,物相自然映现其中,不需要想:要照,还是不照?它自然就明了。
“有无俱不计”: 念乃真如随缘之用,而非我能作主者。因此,它既不是有念,也不是无念。有念,的确往往都是妄念,念中都是以我见,我执为中心。因此,虽念念了别,但不起能所之对待。
          下星期开始新的实习地点,今天下午在处理分宿舍房间的事,屋子有两间,各有四间房,16人。当时,大家都快速写下自己和各自钟意的室友和房间,剩下我和一位马来系友。原本我们俩各自都已住着不同屋子,但其他人都不理会。结果几位马来系友愤愤不平,为什么那位朋友要搬进我的房间。当时我没想过要搬,因为我住了整个月,她只是暂借住两天,不可能会建议要我搬吧!但听了她们的想法,我觉得既然这会造成她们很大的烦恼,就随顺她们吧,我住哪里都差不多啦。答应了后,我越想越觉得不对,现在我住的这屋子和房间又干净又凉,洗衣处衣服也能晒到太阳,而且当初我特地不住楼下那间屋子的。那我搬下去有什么好处吗?要住两个月哦,想到会很热都怕!因为她不可以开窗,再说那房间靠近厕所。。。结果我好生气,为什么这么傻让出这么好的房间?为什么是我要顺着其他人的意愿啊?不行,我要拒绝这无理的要求!睡了一觉,决定下去看看那房间,没这么糟啦,怎样都是能住得好好的。所以我接受了要搬下去。如果我的心可以如镜子,一开始照出的外境因缘我觉得要搬,就stop next thinking,不再以我见,我执为中心,那就简单多了啊,不用折腾了这么久~
很多时候,我都喜欢听跟我意见相同的话,师父说这是因为信心不够,所以才需要外在的肯定和力量。我发觉自己因为做事没有用心,所以会抗拒外来的意见。当我很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时候,就会主动寻求更多的意见。前者,是处于逃避,被动的心态;后者是承担,主动的心态。为什么我会偏向前者的心态呢?做就对了啊!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凡事都以经历做学习。

Tuesday, April 9, 2013

宝宝_六祖辩证下_pg77-101_心得报告


性是本来清净,乃是指不为相染,而过去、现在、未来皆如此。故性是不可能有变化的。从理解上,我是知道但这知道只是片面的因为我没有正真的明白什么是性。

“众生皆有佛性”,我一直以为是众生的心里有一个清净的东西,这东西是佛性。因为众生无明所以这佛性被遮盖而无法显现出来。修行就好像清理垃圾,把无明去除,这个清净的佛性就会显现。成佛就在佛性显现的时候。这知见就好象把佛性当作成佛的基因,为众生都有成佛的基因,故肯定能够成佛。这知见其实不是很正确。既然佛性=空性=无常性,那佛性就不染相的。它不会随相而起变化也不会被无明遮盖。佛性无所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觉察力发现它而已。修行是让我们有更明锐的觉察力。一旦我们可以觉察到佛性,空性,无常性,一切的疑点自然会揭开。

[知见调正了,才不会落入“常见”]

宝宝力挽狂澜-问世间情为何物1-心得报告


我们的生命与情是没办法分开的。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照顾 ,兄弟姐妹的呵护已经结下了情亲。上学工作与朋友结下友情。在学佛的路上与道友结下法情。再来与自己最亲密的人结下爱情。

在不同的情怀里,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对这份情有不同的要求与执着。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我们有所期望,我们想这样,想那样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哈,反问自己,我是与人谈情还是与想法谈情呢?

放下自己对人事物的成见, 把自己融入其中吧!

[融入其中,看透情为何物也是修行之一。]

宝宝_六祖辩证下 Pg235-257心得报告


心念的变化,乃像瀑流一般。水要让它通流,不可用一个水坝把它挡起来。如果真被挡起来,则会变成无记状态——对外界的变化,乃完全不清楚也。当看到这里时,我想起近来发生的事。心念的变化很迅速,而且还有很多想法永无止境的跑出来。为了停止像涌泉般的想法,我都会用转移视线的方法去处理但这方法看来像是用水坝把它挡起来。我的举止就像鸵鸟般逃避现实。这一点该改改了。

看回来,我的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波动?这波动都是因为与贪嗔痴相应而升起的。一切都是从执着开始。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只要有执着就完蛋了。开始知道时,我很高兴因为知道根本的原因,只要不执著就可以轻安自在。本以为不执著是件容易的事,就如丢东西。把不要的丢掉就好。后来才发现,最难的是喜欢的,舍不得的,爱染的东西要丢掉真的很难。这心头的滋味很难受。要丢不丢,徘徊在取舍之中不能前进,结果还是掉下去了。

看了那么久,我整理了自己的了解。只要能见性开悟就能达到轻安自在没烦恼的境界。要朝向见性开悟,就得从正见(闻思修)下手去破除无明和业障。

[总是回到次第法门。只要离相即见性不是更直接吗?]

宝宝_六祖辩证下 Pg205-235心得报告


每天都有事。每件事要我看见,学习什么? 近来,我看见自己的心很烦躁。为什么?这一切都因为被相牵动。虽然义理上我知道一切皆无常,好事坏事都会过去。知道与明白也只是知识上的了解而已。当遇上事情时,才发现心是如此的脆弱与散乱。事与愿违,那滋味可不好受。是什么让我如此的痛?一层层的揭开,追根究底到最后发现一切的起因都是自己的自我在作祟。如果没有“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 会痛吗?

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非。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事情的处理上,往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夹在中间的要如何能理事圆融无碍?对上对下的招架有时真的很累人。想想,我能做什么改变去改善这样的关系与环境?“我”又在内心作祟。为什么我就不能坦然接受这个关系与环境呢?原来,我急着要改变是因为我不能安于当下。心觉得不安全的时候就会像野马般乱撞而急着去找个安全的地方。

【智慧无烦恼】。云何才能从智慧中消除烦恼呢?重点是要见性。见性是目标。一定要见性,不然只会不断的轮回。我不可以再随波逐流,一定要逆流增上。

[世间法一定有相对相。离是非相,就是见性。]

宝宝_六祖辩证下 Pg174-204心得报告


如何开悟?

闻思 (前方便)---> 修行(过程)---> 证得开悟的智慧

从八正道的修行次第来看定慧等持


正见       } 慧
正思惟   }闻思中建立正确的知见




正语       } 戒 (行为有规范)
正业      } 初步的调伏
正命



正精进       }於禅修中进一步去调伏细微的妄想杂念
正念        }彻底的扫荡



正定 正定(必用【正见】和【正思惟】来断除妄想杂念者,才是正定)
业障习气完全消除了,才是定慧等持的正定。


现在的时代比较适合八正道的修行次第。要开悟,首先就要从正见下手。在这里至少对开悟有少少的认知。继续摸索但愿有开悟的一天。

[谢谢你的图表,给大家方便了解这一章。要开悟先从正见下手是对的,但未必是次第法门。直指人心更适合现代人。]

宝宝_六祖辩证下 Pg257-276心得报告


修学重点放在人道上,人道的重点乃有是【心】而已。要从心上去修,从心上去参;故能转迷成悟也。如何从心上去修? 首先要把心训练成镜子般,如实的照见一切。近来因为刚参与行者培训营,有几句‘咒语’常常出现在脑海。常常有境界来临时,我 都对自己说,一切的发生都是不好不坏,一切的发生都是让我学习。提醒自己要像镜子般 “Just reflect”。当想法出现时,如果可以不断的cut off thinking,那心就不会那么散乱。这都因为妄念减少而定的力量展现出来。虽然只有片刻的体会但那感觉是真实的。

真正的修行法门,乃是要从见性中而放下种种执着,故能与解脱相应也。我们都知道见性一定是要见到空性或者是无常性。文字上,我们都知道无常,空。。。但就是见不到它的性。该如何修才会看见?

如以禅法而言,疑情乃是善知识。因为有疑情所以我们才能去参禅。我的疑情是什么?

达摩祖师说:“诸佛求道,为法忘躯,你用怠慢之心怎么可能求得无上的大法呢?”
慧可听罢此言,用身边的戒刀砍断一只手臂,并把断臂呈给达摩祖师说:“弟子以此诚心乞求祖师开示。”
达摩祖师问:“你断臂求道,究竟求什么道?”
慧可禅师答:“弟子心不安,求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大喝:“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愕然,说:“弟子找不到心。”
达摩祖师微笑说:“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慧可禅师至此终于豁然大悟。

我的疑情:如何安心?为什么说找不到心就是将心安好了呢?

如就世间法而言,烦恼却是善知识。因为烦恼是逆障,所以会激发我们的道心,而去努力用功。烦恼既是善知识所以不用怕烦恼。当看见烦恼时应该高兴才对。看见烦恼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调整以便再进步。烦恼会让我们为生命圆满的目标去付出多一份努力。

对于修持, 我认为起信的部分非常重要。信任=100%的相信所修持的方法就是入门的开始。终身持续依照修持的方法去做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不是见不到性,而是还未相信。把心安在不安上。即安心也!]

宝宝_六祖下p151-173-心得报告


我个性胆小,尤其在众人面前讲话,表明自己的见解时容易紧张。前几天,公司有个会议。参与的人都是高层的代表。会议进行中,我接到上司的电话叫我到会议室去报告近半年里所做的实验与结果。一接到电话。我心想天啊,那会议有~40人参与而且都是高层,要我面对众人说话,我可办到吗?杂念升起,我心中呐喊STOP,这时 不可以想多多,只是去做。回到方法念佛去。心乱乱时,我都会念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我忘了从几时开始,我有事,没事,只要记得都会念这个咒语。也许平时有念,所以我的心没那么散乱。报告程序开始,我顺利的完成报告和解答了大家的问题。我开心的走去会议室。感谢佛菩萨的保佑。隔天,其总一个经理告诉我表现很好。在众人面前没有紧张而且清楚的讲解。不错。听了,我心生欢喜。谢谢她的美言。这次的因缘,我看见做功课的效果。要进步就得从基本功课做起。妄念升起就回到方法去。渐渐杂念就会减少。
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Om mani padme hum。。。。。。



[感谢有这个发生,让自己证明做功课是有功效的。]

宝宝_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心得报告


对我的执迷

每分每秒我们所做所想都是与我们最有关系的东西。在处理每件事的过程中,对“我”的意识是多么的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这个名下的我,肉体的我以及精神的我怎能不迷恋呢?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都是我要这个,我要那个,现在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我个不停。

到底我是什么?。


“我”有时很有能力但有时又一点办法都没有。有能力是指能打理自己的生活如走入,吃饭,睡觉。我想怎样,身体就会跟着思维去操作。没办法是指没有能力完全主宰这个身体。如身体生病了,虽然我想要好起来但身体就无法听从大脑的使唤。最后还可能病魔缠身至到死去。对于老,病,死,这个“我”根本无法主宰这一切的发生。


当提到【觉知与作意,终是从业受报的过程中,所应产生出来的幻觉。】 这样的幻觉不断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上。我们攀缘好的,想尽办法避开不如意的。在生活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设计好的。比如说,我现在所面对的不如意情况,我想尽办法离开。而这时就有个机会可以离开。这个机会看起来的确是不错的。就这样比较之下,选择了它。选择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机会并不是之前以为的那样好,它只是个幻相。但在选择之前,这幻相就如已经设计好了,让我跳进去而已。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业力的牵引。


看到最后,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自己。如果可以放下自己,一切就无碍了。修行,修心吧!


[只好如此]

宝宝_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心得报告


中学时期,因为被灌输考好成绩很重要。不然以后的日子会很难过。为了不要过苦日子所以努力读书目的就是要考好成绩。在中六时,我发现不是你努力读书就一定会考好成绩。那时,我曾想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读好书,有好工作,好的生活而已吗?那我书读不好,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吗?对于未来都是未知数,人生的意义不是凭想就有个所以然的答案。那时对自己的成绩没有多大的把握,对于未来更是茫然。一切只能尽人事顺天意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原以为一切努力读书的日子可以结束。未来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过好日子。但这一切只是痴人说梦话而已。上了大学才只是开始。在外,没有家人的呵护才知道自己是朵温室的小花。


我总觉得我来到这世间一定有些事情要我去完成。毕业之后,我进入工作,我又开始看看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把希望放在工作上,总要在那里找个意义的立足点。在工作里, 我并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


或许是生活上的麻木,我后来没有把这人生意义的问题放在心头上了。因为我认为不管人生有没有意义,既然我都来了,有没有意义还能怎样?难不成没有意义就得去死吗?话虽如此,但总得有个理由让自己的精神寄托。我渐渐的发现我把意义建立在我的欲望上。因为有欲望所以才有活着的动力。这欲望推动着我去实现我想要达成的目标。


我想我学佛也只因我有欲望要离苦得乐而已。现在,学佛成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我开始重视它甚至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有所考量是不是正业的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业和还要轮回多久才得以解脱但至少现在有个皈依处。我肯定自己要生生世世学佛。愿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菩提。


[一定要解脱。所以从做定课开始。培养资粮。]

宝宝_六祖辩证下 _Pg 126-150-心得报告


原以为对相的执着渐渐减少但却发现我的以为是错的。我的心还是一样受境牵动。这因为我乃掉入着相中。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自己的心起烦恼。这都因为自己不愿意接受一切的发生。想要事情完美但事情就是不完美。没有如实的接受不完美,那就注定起烦恼。有时虽然看见但依然故我,不肯作出改变而把自己框住於烦恼中。其实都知道只要改变观念就好了但就是让习性牵住了自己。总要到 最后觉得累了,没办法了才肯接受事实是如此。多愚昧啊!
学佛,因为我相信佛法可以消融烦恼。要消除烦恼必须要见性开悟。见性开悟就是我这期生命的学习目标。
后记,感恩师父的提醒。如果他是烂的你就确确实实接受那是烂的。如实反照就好了。
[终于承认了见性开悟是这期生命的目标。有了目标就容易接受一切相的变化而放下自我。]

宝宝_六祖下p101-125 - 心得报告


师父言:“性乃偏一切处而无方向性也。所以无常性能使花开,也能使花谢;能使人生,也能使人死。同样佛性者,即修行證果是佛性的作用,也无明业障是佛性的作用。”这里要带给的讯息是什么?佛性的作用涵盖的不一定只有好的一面,坏的,不好不坏的,统统都包括在佛性的作用里头吗?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起心动念,善、恶都在其中。那我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状况,都是佛性者吗?

[不要被『佛』字框住,其实讲的是『性』。性本空,所以成佛或造业都是属空性也!]

宝宝_六祖下pg01-35-心得报告


无明,邪见让我们看不清事情的实相。因为无明所以我们执着攀缘种种东西。这一切滋长贪、嗔、痴而造下种种的业。妄想执著扰乱我们的生活而使我们得 不到安宁。心像脱了线的野马到处乱撞,遍体鳞伤而找不到回家的路。自己犹如站在吊桥上,烟雾弥漫而看不见前后方,要前进还是后退,思前顾后,结果原地踏步而就如此迷茫而虚度光阴。我要过这样的人生吗?当然不要, 那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呢?啊,我又掉入虚妄里了。
想多多,想有的没的一大堆,这一切没有结果的东西都是属于虚妄。 我就这样跟着妄想执著跑了一大圈。 师父说,开悟容易,做人难。 开悟容易因为开悟是一条单纯的路,没有开悟就继续参。做人难,是因为我们要踏多多船,又要面面俱顾,个个讨好,结果自己忙得团团转。这么忙为了什么?这一问又模糊了。 目标没有确立,不管做什么还是在生死流转里绕来绕去不得解脱呀!
如果一直配合与附和, 而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想法,这也就失去的一个成长的机会。我发现不管怎样配合,附和结果还是没法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与要求。最后,自己也偏离了本来该走的路。把自己给找回来。要向何处去,自归去吧!
[做人不难。目标清楚懂得跟人在一起,是互相增上。众生是菩萨道场时,只有感恩每一个众生的成就。]

宝宝_六祖下p55-75-心得报告


佛法浩瀚,博大和精深。我慧根尚浅所以都是取易懂而舍难解的佛学教理。总觉得没关系啦,听不懂就不懂,重要在于行。行,行什么?这一问,我又模糊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而盲目的觉得自己在修行,这已是偏离佛法的本意。所以明白教理还是需要的。明白教理和付出行动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中道,我很模糊。以往的理解是不离二遍但又不是中间,那我们要在哪里?没有答案,自己参吧。在书里,师父提出什么是中道法门?中道法门既是虽不即二边,也不离两边。其实中道法就是透过因缘观,而能化除,统合世间人所认为的矛盾冲突。现在我明白了,其实中道没有在哪里。没有所谓的一个地方。一切回归因缘法。那怎样才知道自己是在中道里呢?问到这里,已是脱离了中道。我想这个部分,是需要自己修行体会自己是否在中道里。语言文字在这里没办法表达了。这样的问题一直追问下去是没有结果的而且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产生。指虽非月但还没看见月时还得靠指的指引。看见月了就不要对指与月执著。
[3C=中道]

宝宝_六祖10 (II)-心的报告


生灭只是流转的假名,非从无而有,或从有而无。以因缘的变化,本是连续的过程。且在期间,即不断的有新的因缘加进去,也不断有一些旧缘退出来;故乃生而非生,灭而非灭。看回我们的身体,从小到大,我们的身体细胞,头发都在生灭的状态中但我们的名字都没有改变。虽然我们的样貌和我们小的时候不一样但我们的错误认知有个自己一直从小到大在身体里。 当我们渐渐的老去,死去就觉得一切结束了。师父说,人死后,他还是有的;只是非现在的样子而已。 小学五年级时,我父亲就离开人世。小小的脑袋对死亡不明白。只知道死了,就自己一个人离开,到哪里去?不知?只知道永远都不会再见到他了。 转眼时间过去了19年,现在,他在哪里呢?如果死亡只是一个相的变化。这里的死也是那里的生,那生死就没有所谓的起点与终点,这就是轮回吗?要跳脱出这生死,可以吗?
世间的苦从哪里来?从矛盾来!而矛盾乃由于【我想要的】跟【境界所现的】不相应。这非常的对。我们之所以痛苦,是无法接受与释怀现在的状况。我们所要的永远比现在的高,那怎样会快乐呢?除非我们能放低要求,感恩现在所拥有的就能化除矛盾才能懂得惜福,快乐。
[有所求一定苦,要断苦,一定有办法。]

宝宝六祖辩证(一)心的报告


还没有看此章时,我认为“虚”是假的,不真实的。那“虚空”应该是假的不真实的空间。感觉它很广大但在里头的一切都好像都很朦胧,不真实及虚假的。看了师父的开示,这才纠正了我之前的错误的观念。虚空是真实的,它广大能容,始终不变;虽在性空而涵容万有也。它以无障碍为相。这无障碍的相,还得从色相的变化里,才能凸显出来。虚空包涵天地一切万物。虽然我们无法用眼睛去看见虚空但我们的心却能感受虚空的存在。
虚空的相说明诸法空性。同时虚空也譬喻为真如心。虚空,空性,真如心都是广大、涵容示现无碍。要真正了解空性,需从缘起法去切入。能看见缘起就能感受虚空也能征得空性及真如心。
【无端起知见】,从无明所起的知见,当非正知见也;故才会【着相求菩提】。我们都是以相才评一个人的修行功夫。在世间里,我们也是以相来评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虽然学了佛,但对世间的成功还是以功名利禄为主。要不着相,我就不知方向,目标在那里。反观自己的内心,自己以后要往哪里去呢?我要修行但也要世间的欲乐。两者可共存吗?总觉得修行就是要放下金钱,欲乐。不着这些相才可算修行。那我放不下这些,就在挣扎与徘徊中而不能在菩提道上前进。
[钱可以善用,少欲知足就是放下]

宝宝《六祖坛经机缘品-09(II)》心得报告


虽然我们知道正念,应该保持正念但境界来时我们未必能有正念。常常在工作上都丢了正念。知道不该但还是犯了。这应该与我执有关吧。越我执就越不能有正念。

[108拜,拜多了。可以培养正念。]

宝宝《六祖坛经机缘品-09》心得报告


我家相信一般的民间信仰。从小,我就看着父亲拜很多不同的神灵,当中包括佛教,道教 ,印度教等等。有事就问神。对于宗教,我没有太大的热忱。觉得都是搞不懂的东西。后来长大之后,我觉得没有必要有宗教信仰,一切的宗教都是劝人行善所以只要不做坏事就够了不需要去信任何的宗教。有时倒觉得相信宗教反而让自己被约束,不能去了解其他的宗教。除此还需要依据教规来行种种的功课。大学时期,也许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在外生活而觉得生命确了什么。后来在佛学会上找到了慰籍所以觉得宗教信仰是需要的。那时,我想所有的宗教是劝人行善的,只要不是邪教都可以相信。也许是家庭的关系,我比较容易融入佛教的文化。我开始看佛教学书籍,才发现,佛陀的法是可以用来对治我们的问题。佛陀老早已说了,世间本来就是苦的。我们因为不能接受苦所以觉得很苦。现在,我更加确定选择佛教是对的。佛教的特色在于解脱而非只是行善。

[解脱后必得自在。]

宝宝《六祖坛经疑问品/机缘品-08》心得报告


我对于见性,心性,空性的理解还是不是很全然。还是在一知半解中。师父说见性就是明白心性的道理。那什么是心性的道理呢?心不在内也不在外,那在哪里?

[参吧!]

Monday, April 8, 2013

宝宝《六祖坛经疑问品-07》心得报告


我学习佛法多数都照单全收。 何为功德?我从来没有真正的思考此意。对我来说功德就是做好事之后 所得到的“好东西”。得到的是什么“好东西”? 具体却说不出来。 觉得这“好东西” 冥冥中会帮助我们遇到好事,遇到贵人等等。佛法有时对我来说是很现实,很实用的但有时我又觉得它很玄。关于回向功德, 我之前也有想过到底回向所做的功德给我们的朋友,亲人,一切众生,他/它们是否会接受到?接受到的 到底是什么?这些疑问只是短暂的在我脑海里出现过 。 后来,我觉得佛法很管用,就取它可用之处就好。那些想破头皮的就随它去吧。 反正, 任何的宗教,学会都会有仪式。 关于念回向文也许是佛教的一种仪式吧。听了师父的开示,他把功德详细的解释真的令我很佩服。 反观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有没有功德?有没有与解脱有几分相应? 非常惭愧,每天都没有二十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做与解脱相应的事。每天,花最多的时间就是在上班上。 上班时,往往有很多我看不过眼的事。觉得来找我做事的人都是找砸的。 记得有个另外部门的同事,每每来找我做事都说必不得已,有情急之下一天要打很多通电话来,她说她也不想,可是顾客要求又能怎样。。。。。一堆堆的,让我觉得很反感。后来知道 原来别的部门也有同样的遭遇。大家都很不怨其烦的受不了她。 后来,我反省一下,其实也不能全怪她。在工作的压力底下,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 越快能完成的工作,越能有表现,越能让上师赏识的都会想尽办法去取得。我对她起嗔心,那我跟他也没有分别。 我还不是一样要保护自己,觉得她的欺压让我很没办法表现。回到最后还是“我” 在作怪。 我该如何转化自己的工作缘呢?该如何化工作与解脱相应?


[当你看到自己的嗔心及保护自己时,回到3C就开始与解脱相应了。每天工作时最好的修行机会,遇缘则是师。]

宝宝《六祖坛经自序品-06》心得报告


本来以为“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过于分辨是善或是恶,只要清楚知道善恶就好。听了师父的开示, “不思善,不思恶”顶多是定的功夫。修定到粗妄想没有,细妄想没有或专心做功课的时候也能达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那这“不思善,不思恶”是个怎样的境界?难道是脑袋空白吗?什么也不想, 连任何想法都不会自动产生吗?在定中的境界到底是怎样的?

所谓“不思而不知”是修定的功夫,不随境转。难道在定中除了不受外界干扰之外,它其实也不知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吗?

[参考顿悟渐修的“不思善 不思恶”。定要修正定,正定已有正见的引导,所以是清明心,非一心也。]

宝宝《六祖坛经自序品一05》心得报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对这句子一知半解。是不是只要不执著任何相就不会生起妄念?
开悟不一定解脱,但开悟就肯定可以到达解脱。要解脱离生死,开悟是非常重要的。从何开始?怎样可以开悟?
现在,我要喝茶去。

[念还是有,只是不执著任何念头。开悟就是解脱。如何开悟?Keep don't know mind.]

宝宝《六祖坛经自序品一04》心得报告


看完DVD 师父点出一些在经里所记载的真实性,我听了感到佩服。 平时,我看经都会照单全收,从来都没有去求证。
我还是无法完全体会和明白神秀和六祖的偈,也不知道谁已开悟,谁未开悟。悟,他们到底悟到什么?
从这六祖壇经里,我又悟到什么?。。。。。。

[你悟到不知什么是开悟,假如你知道了,那也未必是悟。Only go straight don't know and just do it]

Thursday, April 4, 2013

芳旗_六祖上pg211-231_心得报告


开悟者心则平;反观的是自己还不能观照得很仔细,我见还住,则不可能平。自己得从闻思修、戒定慧下功夫了。书中提及学佛者越学越无情,真的吗?这不是起相对心了?非常赞同这一句话:“真正的智慧不是取舍,而是超越相对”。那么放下是取舍吗?这一篇让我非常赞叹及随喜果煜法师的文字,简直是妙!

放下是放下自己,是不取不舍,所以也是超越相对的。

淑仙_六祖上Pg 210-231_心得报告


          很多时候,我都喜欢听跟我意见相同的话,师父说这是因为信心不够,所以才需要外在的肯定和力量。我发觉自己因为做事没有用心,所以会抗拒外来的意见。当我很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时候,就会主动寻求更多的意见。前者,是处于逃避,被动的心态;后者是承担,主动的心态。为什么我会偏向前者的心态呢?做就对了啊!

很好的发现。

宝琴_六祖上pg210-231_心得报告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 初期学佛多年,我一直都是这样想的。但自从参加行者培训营,到行愿茶会及学公案禅后,这一路走来,才发觉真要修行的话,还是以出家的缘比较殊胜。在家人毕竟比较多外缘,如有家庭,爱情,亲情,事业,休闲等等的外缘。有时候就是身不由己,需要顺那个因缘去经历一切的发生而少了时间及因缘去提升生命的品质。就如最近我就有很深的感受,近来我的事业面对了一个提升的机会,只要我努力地去做,用心的经营,把握所有的善缘,我是很有机会可以创造另一个事业的高峰的,就在那刹那间我想到,就算我完成了,那也只是我名和利的成就啊!但如果我这一期的生命是来修行,来成就生命的,那我的时间,一天的24小时是否被分割了?有用得恰当吗?所以如果真的要把握这一期的人生/人身来完成慧命,还是先舍在家人的种种外缘吧!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这句也是似是而非的道理,乍看一下好像是对的,但问题是心平是怎么样修到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持戒的观念,心能平吗?或者这样说吧,我觉得不是戒条的戒而已,而是止恶行善的观念,有了这样的观念,持戒那里是“何劳”呢?它是相辅相承,双向的。另一句行直何用修禅也一样,心理面一大堆的“我”,“我的”,“我所”等等,这个“行”依什么而“直”呢?我觉得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以戒定慧为基础,踏踏实实地经历生命历一切的发生吧!

戒定慧的修持就是回到不知的心。不知的心可让心平、行直。

世一_六祖上p211-230_心得报告


将西方内在化,我不明白有何不可? 我所认知的是所谓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 我常把它当作是我们内在的佛性, 而只要心净,自然所看到的眼前一切自然是极乐净土。我也是如此将西方净土如此内在化,可果煜法师却说这也与禅法相违,这就有点让我纳闷了。
当看到法师提到因每个人的善恶标准不同,所以当我们存好心去劝别人而别人不接受时,我们只能‘尽人事而顺天命’,而这尽人事怎么知道我们真的已经尽了人事,已经是our best 了呢?换另一个角度,如果我们不断一直在该事上try our best, try and try…… 会不会不知觉地陷入一种执着里呢?因为我自己觉得有事在处理一些事时,我觉得try my best 到很无心无力在继续下去,可是我不觉得是已经try my best,而是已经做到心灰意冷,选择放弃,可是却会说‘我尽力’了。其实,是尽到已经不想再尽了。

书上所谈的净土是西方相,而非自性西方。当try our best之后,不因对方不接受而心灰意冷,然后以平常心待之即是不执著。

联俊_六祖上P210-231_心得报告


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亦由因缘而灭。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所谓的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我们生活上的每一件事都要等待因缘,不能去强求。不管任何事,待因缘具足时,我们尽能力去做;因缘未具足时,若自己勉强的话,事情是不容易成就的。佛陀就是在因缘和合的时候才落实成立僧团,生生不息提倡出家与在家学佛,即能把佛法传到现代,一切皆是全靠因缘和合的。
曾经因为家里办丧事而气氛沉重,当时我的心情也显得蛮沉重,但我不表露出来,平常心看待这些会过去的境界平常心看待境界,让我体悟到该如何作出自我调适,抑制自己的感情,适当时作出抉择,该捨的时候就捨就好像学禅修的方法:禅修时要注意的地方,例如须以平常心去进行禅坐,把心集中在观想自己的呼吸,不能有妄念以前学佛像囫囵吞枣的状态,从行愿茶会开始才学会加以分析。目前学习佛法的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佛法那边学到心平气和地面对接二连三的严峻挑战,可能这样才激发出自己的更高内在潜能吧!佛法那边我还有发现原来我们人只要能断除为我自私、不要局限在为我执著的妄心,就能够断除烦恼。烦恼没了,就表示开悟了,得到解脱,在人间成就、涅槃了

做人要有目标,有了正确的方向,朝着目标,勇往直前时,会有各种不同的因缘来成就这个愿力,非只是守株待兔的等待因缘。让佛法留在人间是佛陀的愿,因此就有弟子前来成就佛陀成立僧团的因缘。

洁宁_六祖上P211-230_心得报告


“心平更以持戒,行直得以修禪”。前陣子的一些時候,心裏或者生活中比較安定的時候,很容易就少作了功課;待煩惱再次出現的時候,又才去努力。這偈句提醒著自己,即是心偶爾稍微的平靜一些,更加要繼續不斷的做功課。
“忍則眾惡無喧”。不是不能檢舉他人,而是站在規過、勸善的立場。工作上,就發現到自己有時候會意氣用事,需要學習就事論事、不作人身攻擊,需要體諒對方,然後盡人事、順天命,抱以平常心。
“逆耳揀出忠言”,就自身的性格而言,或許内心深處常對自己信心不夠,又或者就是有過多的信心,常常發現自己相當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評語,會引發心理很大的波瀾,然後會有很多的不舒服感不斷蔓延;又或者偶爾聼得進去的,也是選擇性的去聽從特定的人的指點而已。這裡說到,對自己統合能力有信心的人,越是能夠坦然的接受逆耳之言。要學習去更自在的承擔、面對。

愿意自我检讨,每一句法语都会很受用。

洁宁_六祖上P184-210_心得报告


我們常常說“功德”,但讀了這一章才真正得以明白功德真正的含義。從字面的定義,所作者,就是功;作過之後的成果,就是德。修持戒定慧是功,得解脫是德。
就這樣來看的話,我們做什麽事,對解脫道有多少直接的關係,就是真正的功德。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必須消除我執,才能跟衆生平等相應,既不會覺得自己了不起,也不會去傲視別人。
“見性是功,化緣是德”,要隨我們所踫到的緣,而去轉化它。工作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偶爾會遇到一些家長,説話的語氣總是很讓人不舒服。常常清楚知道自己雖然語氣還是很得體、面面俱到,但是實際上内心已經開始謾駡紛飛,有時候甚至還會沒注意到自己已經開始嗔恨起很多的人事物。但是這裡說到,把惡緣,化成善緣;是個努力的方向。而這裡也說到,不是轉化外面的環境,而是轉化我們的内心,起心動念。
若執著,就沒有功德。不管做任何事,哪怕是好事,但只要心一抓起不放,就什么也没有,更不用说功德了。

感谢每一位家长都是菩萨的化身来出考题的。

洁宁_六祖上P165-183‏_心得报告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必須學習善巧的利用工具,而又不被工具限制、障礙。我想,不僅僅是文字,任何事物都需要學習善巧的使用。知道自己是個死腦筋,常常不會變通,很容易就被工具所限制,需要學習更多的善巧方便。
“性是不動的,但相則隨緣”。明白的意思是,原則上是不變的,但是需要各種的相用。想起了在面對病人的家長的時候,各種不同的人,需要各種不同的説話方式。原則上是不變的,就是要把信息清楚的傳達,讓對方清楚明白小孩的狀況,可是方式就必須隨著每個人不同的接受方式而要做出調整。

语言是很好的工具,多善用就是智慧的体现。

瑂庭_六祖上P210-231_心得报告



            这次提到不应该是“义则上下相怜”,而应是“义则上下相劝”。虽然一直都希望做到以法为中心,有时候还是会在恩情里打转。

            很多时候会陷入在矛盾中,有一次学妹邀请我去讲课,那时就在挣扎要还是不要,最后还是觉得没信心而拒绝了。做了决定后没有挣扎了,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取舍,而是超越!如何超越?慢慢参!

            我是个信心不够的人,意识是希望可以听到不同的意见或批评,但是每次听到不同的意见时,不是完全能接受。意识和潜意识还需继续沟通。

            上次行愿茶会师父提问大家要往生哪个净土。我确实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当时只是觉得只要有佛法、能修行,去哪里都可以。这几页就提到当我们依法修行,不只身心会越来越清净,周边的缘也会越来越顺,这就近乎于净土了。

平时多做分享的学习,多听讲师的表达和技巧,勇于发表意见。累积经验后,才算超越。

芳旗_六祖上pg123-165_心得报告


我承认发菩提心对我而言是彼上彼下的,就好像文中提及的跷跷板。
“因为有相的存在变化,所以才能凸显出性的本质。”听到这一句话时,顿时有股很感恩无常变化的发生,让我们看到性的本质与存在。最近喜事丧事接二连三发生。这些事情发生的本质不好不坏,只是存在的相让我们起分别好坏之心。

既说事情发生的本质不好不坏,为什么还要去执著存在的相而分别好坏呢?

淑仙_六祖辨正上pg184-210_心得报告


什么是功德?功是所作者,在佛法里,功是闻思修,戒定慧;德是解脱的成就。所以,功德是与有智慧的行为相应的。平时“功”没做好,境界一来就会与贪嗔痴的行为相应,不但障碍自己,也对他人无利,就会与德的距离越远。为什么每次遇到境界才拜得下啊?发觉自己的纪律太差了!
随缘,需要智慧的引导。把恶缘化成善缘;把染缘化成净缘,才是佛教的随缘。心胸要够宽,才能接受每一个发生,每一个变化,转化它。当处理问题时情绪升起,到外走走,拜忏后,感觉平静了许多。这一个未完成的功课,愿我能够有智慧,随缘地完成它!

除了拜忏,还要发愿,把事情的因缘果看清楚后,再去修正,才叫着随缘地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