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4, 2014

《六祖坛经机缘品-07》综合报告

“…功德回向,你确定有功德吗?我们谈到要以清静的心去做才会有功。回向在这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心量。毕竟,功是不可能送人,只可以用来与他人分享。在分享之中,他人能领悟多少就有多少提升。当我们在处理事情时,除了要用心去做还要照顾身口意去做。在修行的道路上,从布施、持戒等的修行都和解脱相应时,这才能称之为有功。我们也谈到化缘就是转化看到的缘,在不同的境去调整自己的心。当我们未能见性,就代表我们还要清理自己的心。

问题:

我们不明白什么是从果来说,修行戒定慧而得解脱就是有功德;从因上说,能和解脱间接或直接相应的就有功德


皓永行者 合十

[从果说已是得解脱了(无功用行)。从因上说,在修时一直把心调到和解脱相应(有功用行)。]


《六组坛经疑问品/机缘品-08》大组分享

1) 认同无相颂所言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心平静就不须特意强调持戒,因为那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样的用在行直方面,时时刻刻都在行直,那就是禅了。这是从“果”的角度来看。而果煜法师所修改的:[心平更以持戒,行直得自修禅],是从次第(因)的角度来讲。从法师的观点,有了一次心平的经验,我们更须要持戒,因为我们凡夫有“我见”在,所以心不能平,即不见性也,所以需要持戒。
有鉴于此,在文字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诠释,所以不管是读经或是听经,重点在于要清楚把佛法的中心点。

2) 钻木出火,要超越矛盾前,要先学会做出选择,而不是逃避。就如要先学会“抓住”,才会“放下”。在学习取舍的过程当中,再从中提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超越,进而达到圆融。

3) 修定的层次,先专注“所”缘,针对一个相而修。当专注一个方法(相),远离杂相,才会产生定。


翠婷 记录

美秋_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心得报告


细量人们每天在忙什么?审一审乃不出这三个我。于是既一切为我奔波劳碌,又何怨尤呢以上师父所讲,都是我一直以来正在做着的。呵呵~

于是万物以因缘法故,皆交互延络而连成一个大网。所以物物间,既没有内在与外在的界限,也没有是我与非我的隔胲。
故唯有从缘起法中了解空义,才能够真了解佛法。因此我曾说过:不明空义者,非正信的佛教徒。
所以万法以非实有故,才能万象森罗.四季推移。生命以无我故,才能作意觉受.造业修行。
其实觉知与作意,终是从业受报的过程中,所对应产生出来的幻觉。
从空义而言,并不是因为有「能知者」和「所知物」,故和合生识而成就出认知的结果。在知与不知之间,其实只是业跟报之间的转换过程。所以求知,终究而言,乃不出幻觉而已!
于是生命的真相为何?我认为:还得透过缘起的法则,去观察.探讨,才能究竟明了。
所以从前面讲到这里,我乃强调:唯有从缘起去观无我,才能明了生命的实相。或者如禅宗所用,去参「见闻觉知者谁?」「作意主导者谁?」而参到最后,其也只是业识牵连.展转生化而已!


无我,内在是没有一个不会变的我。外在亦然。在这个缘起的网,大家都有共同点(共业),而各自又有自己的特点(个人业力)。彼此相互拉着彼此织成这个网。。不能够单一存在的。。。。
何以原住民的服饰都非常复杂,有头上戴的,有身上佩的,有手脚套的,真是不厌其烦哩!因为在没有财产、没有阶级的社会中,只能用这最原始的方式,来凸显自己。所以如现代,还停留在以身相.衣饰来庄严自己者,亦不过是原住民的文化水准吧!当然现代即使还要用衣饰来庄严自己,也不必穿戴得那么多。你只要在脖子上挂颗五克拉的钻石,也就够耀眼了。或者戴个亚米茄手表四处张扬。所以大致而言,现代的衣饰虽愈来愈简化,但也愈来愈精致奢华。

嘻嘻,以前有想过。。现在的人也是延续原始时代的人。。以前和现代的人都没有多大变化,以服饰装扮来区别/象征地位。。。以前读历史的时候,看到很多朝代从开始到兴盛到灭亡,过程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一直在流转着。虽然说现在世界很文明,可是灭亡是迟早的事。文中,师父提到:佛教是一个很文明、高贵的宗教。。看了,有点飘然感觉:看,我选的不错吧,呵呵~造业了。。的确是,凡有相者都回历经成住灭空,佛教也是吧?

所以真欲断除自卑情结,唯有初从「缘起无自性」的理中,去意会无我。能解悟得无我者,虽自卑的情结就能降伏很多;可是除非真在修行上有确切的体证,否则难以断除。
自我的感觉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包括自我感觉良好,呵呵~欲断除,还是要修行才可以证悟到无我。。

从佛法来看,从觉悟到诸法本来缘起无我而迈向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也。而既觉悟到无我,即已将此壳子打破了。而打破之后,我们才霍然发觉到:原来天地是如此地宽广.开阔。既有日月星辰,又有鸟语花香。于是才能开怀痛快.去来无碍。


所以无我的生活,消极者可以不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而积极者,乃能随法界缘、众生情而任运示现。随法界缘,从缘起的道理,我们可很容易了解。至于众生情,为什么是情而不是理呢?众生当然只相应于情,而未觉悟于理若已觉悟于理者,即非众生也。

唔。。。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知道无我的人有多少?证到无我的人又有多少?这个共业的力量实在是很强。。要继续轮回还是解脱??相信我们都不愿意继续轮回来受苦吧?可是又舍不得世间情,哈哈~~很敬佩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还有许许多多的菩萨、阿罗汉等等。。。


法喜充满

美秋 合十


[佛教是会经春夏秋冬,佛法是遍一切时,一切处。舍不得,就继续。。。。]


丽燕_六祖下pg257-276_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受持一个法门,不只要相信它,更且要如法去修持;且修持的时间还不只是三年、五年,而是【终身不退】。
嗯,就是这样——信受奉行!
感恩三宝!

黄丽燕 顶礼

摘要:
1.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如果没有世人,则一切万法也就不存在了。广义的万法,乃是指【存在的种种现象】。主要是从【世间,乃众生的共业所成】而确认的。
2. 【万法唯心现】,其实有两个层次的意义:第一、因众生造业,故有共业所成的山河大地。然众生,不只是人,也包括其余五道众生。第二、有因众生的业识了别故,才显现出山河大地的存在跟变化。
3. 如果我们不这些观念,对照於现代科学所讲的《进化论》,就有很大的不同。科学认定:地球最初只是一团浑沌的火球,所以刚开始根本没有任何生物。尔后从岩浆而慢慢冷卻,故能衍生出一些最原始的生物,如三叶虫或藻菌之类的植物。于是不知又经过多少时间的进化,才有比较高级的动物,如恐龙、鳄鱼等。而待约五十万年前,才演化成人类也。这是西方人从【直线的思想方式】而认定的【进化论】。
东方人的思想,卻是比较倾向于【循环论】。故地球虽是在增劫中,他方世界卻在减劫中也。不管增劫或减劫,乃皆是众生的共业所成也。
4. 眼界越开拓,心量愈广大,对自己的智慧和福德,乃能有最大的助益。
5. 【不悟,即佛山众生。】这【佛】,不是指已成道的佛。这【佛】乃是指佛性。故众生若不悟,则即使都有佛性,卻还是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这【佛】也非指福慧具足的佛,而是若能一念觉悟。则众生能与佛性相应、契合。这【一念】的一,也非单一而是统一。
6. 【渐修】的基础,才得以契入顿悟法门。
7. 《维摩诘经》中说:于三世十方诸佛国土中,有的地方根本不用音声说法。而禅宗里的棒喝,其实也是不著言语相、文字相的。
8. 未见性而著文字相者,看禅执着禅,看净土执着净土,便到处不通了。
9. 真正的修行法门,乃是要从见性中而放下种种执着,故能与解脱相应也。
反之,若只寄望于外来善知识的教授而求修行得力、而求见性开悟,便是南辕北辙也!
10. 虽善知识能教授修行的法门,实际的修行则是要靠自己去用心、去努力的。故如自己不好好修行,则找再多的善知识也没有用。
谁是善知识?疑情乃是善知识。因为有疑情所以我们才能去参禅。
如就世间法而言,谁是善知识?烦恼卻是善知识。因为有烦恼的逆障,所以才会激发我们的道心,而去努力用功。
11. 所谓无念,乃非没有念头,而是在念起念落中,没有【能所、前后】的差别相。
12. 众生能见闻觉知,乃因为有真如心故,而真如心是无所不在的。甚至【识】乃是就心相而言。
13. 故即使真如心,需透过六根的缘,而现起不同的心识;却不能说【六识乃出于六根之中】。
14. 受持一个法门,不只要相信它,更且要如法去修持;且修持的时间还不只是三年、五年,而是【终身不退】。
15. 要修到什么境界,才能不退转呢?佛法上乃讲到有四种不退转。一、信不退;二、见不退(对佛教的教理真正了解。对【缘起性空】的道理能不退转。即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便无非缘起的世界,可让你去退也);第三,行不退。对所行持的法门,精进努力而不懈怠。在修持的过程中已得体验和受用,才能行不退也。四、证不退,不再刻意修持,然所证得的果位,犹可不退也。

[在受持当中,还须要善知识的引导,否则还是美中不足,除非已见性。]


丽燕_六祖下pg205-234_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任何佛的知见,除了成为内在的观念外,更重要者乃是要把知见落实在行为中,而成为生活的指标、生命的指标。这样学佛、修行,对我们才能有真正的收益。】

就这样,信受奉行!

感恩三宝!愿生生世世身在三宝中。

黄丽燕 顶礼

[如是。]


丽燕_六祖下pg174-204_心得报告


愿:身,行在八正道上;心,住在七菩提分(七个法供养)
愿:生生世世身在三宝中!

感恩三宝!
黄丽燕 顶礼

[身心分离,要小心。只有身在三宝中,心不见了?]


丽燕_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 、三-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人既从延续生命的前提,而肯定生命的意义。则最后,不管寻得什么理由。皆只道是:瞎子摸象,不识全体。因为瞎子说象,既不是完全胡说,也不是完全正确。所以瞎子与瞎子间,才有得纷争。。。其实欢乐,只是表相;而内在里,乃含藏着更深的陷阱。于是无知的人类,就被欢乐的表相所蒙蔽;故皆被陷阱套牢、驱使,而不得不继续轮回生死。
老子说:世人被自己的私欲、智能和道德所迷惑,离了大道,失了真生命,处于死亡之中。。。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地藏经说我们这些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
金刚经:法尙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听闻到这一切的呼吁,能有机会与真理如此近距离的交会!我们,是要选择进一步靠近,还是擦身而过?
大德与经典都已经很清楚的点出关键所在,几乎是呼唤着我们这些在法界中迷失的众生:孩子,回家吧!生命的故乡在呼唤!
方法与身份不一定相同,但是,选择修行,趣向于菩提道上,是大家共同的方向!

黄丽燕 顶礼


[回哪一个家?故乡在何方?]


丽燕_六祖辩证下 Pg151-173-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提到我们一般会把坐七、静七和禅七,混为一谈!当中的差别不可不知,他很详细的指出:【禅、定、坐】,【外离相而不乱,为定】却不是真功夫,必【内见性而不动为禅】才是真功夫。

1.坐者,能安身坐在蒲团上。(必身安心才能定)

2.静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即降伏前五识也。(身安,息才能细,息细,心才能够静。只是降伏粗妄想而已)

3.定者,内不乱为定。即降伏第六、七识也。是忘我而非无我。(心中既不起打妄想,也不起小妄想、细妄想。以数息而言,既是数而不数,不数而数,虽不作意去数,但数字还能连续而不间断。)

4.禅者,既时豁然,得悟本心;性本清净。


曾经以为静坐和禅修是一样意思的,接触了漕溪禅法后(Clear mindDon’t Know),渐渐的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差别,还有海云法师的【若心他缘,摄心令返】,一行禅师的【有两种洗碗方式:第一种是为了得到干净的碗而洗碗,第二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再加上果煜法师这一章的开示,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次应证真理只有一个,不会有冲突的。

愿:生生世世都在三宝中,直至证法身出三界、解脱成佛!感恩三宝!


黄丽燕 顶礼


[解脱成佛后还要帮助一切众生。]


丽燕_《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心得报告


对鲑鱼的那一段特别有感触!

鲑鱼——在上流出世;等略长大后,就顺流而下,日子很快活。感觉就像是——我们在未觉醒于轮回的可怕时,一般都会蛮享受的泡在人生的甜酸苦辣里头。

甚至还自我安慰,告诉自己,人生的旋律,就是要有不同的音符凑合,才会动听!当然,似乎也蛮有道理的论调!

鲑鱼顺流进入大海,在成熟后,就开始逆流上溯,要回到上老家,当然是费尽力气!它在死之前,唯一来得及为这期生命做的贡献,就只有延续传宗接代。感觉就像人,总要走一段真实的经历后,才会体会到生命似乎还有一些什么必须做,还没做,要去做!

人的一生,也许必须,在一切的努力都完成后,再看看努力的成果,心里很满意!就这样自在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维持一段日子之后,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一生就这样吗?继续这样的生活吗?

就这样,让这一期生命,就这样结束吗?我还有什么可以做?必须做?还没做的?
人生的方向,是对的吗?就这样吗?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来到这世界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对吗?

我的人生、我的生活、我的生命、我的存在,真相是什么?我努力的方向有意义吗?

很庆幸,如果没有对生命与人生有一串的问号,我就不会投入学佛,从此心里很踏实!

就因为有这一堆的问号,阅读一篇文章后,更加的肯定,维持生命,就是为了修行,唯有通过修行,才有可能看到生命的真相!

既然,是懵然的来到人间,就不能又同样懵然的离开世间!

黄丽燕 合十



[如是如是!]



丽燕_六祖辩证下 Pg126-151心得报告

这一章【萱诏品】,果煜法师提到疑情的关键性!
当初对于自己缺欠慈悲心,追踪后发现感恩心一样也缺,不断的汇集怎样培养感恩心。。。最终感受到忏悔心能滋养感恩心续而灌溉慈悲心种子成长!
有一天凌晨十二点多,在高速大道前往马六甲的住宿途中,在和自己对话今晚的功课还做不?到住宿处要是接近凌晨一点就明天再补做吧!岂知到达住宿门口发现有一辆车横泊在外,我无法泊车进屋内!心里瞬间转折:糟糕!要走几趟才搬得完车上的东西?对,这么样一个业相,今晚的功课肯定不能延期;同时发现:怎么我过往不曾感恩能顺利把车停进屋内?还当它理所当然呐,忏愧!幸好,那时正好十大愿王DVD提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一种错觉!当晚这么一个发生,顿时感受到,顺利的完成惯常的事情是一种福报、要感恩平平安安的又过了一天,要感恩于众因缘和合啊!
因为这个发生,从此对感恩心启动了触觉!很法喜!
果煜法师:以有【疑情】故,我们才会为与之相关的资料特别用心、特别敏感。
今天,进一步了解当时的触动是来自疑情(感恩心是怎样培养的?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欲望)。因为有疑情(用),才会在瞬间扑捉到发生(相)背后如实存在的众因缘和合状态(无常性,体)。
传闻法师指出:就因为一切人事物,都是空性的,故产生不同的相用,包括佛性(空性)。故成魔、成佛(相)皆是心性(佛性)的作用。
果煜法师说:用无常性来说明,相虽变来变去,而无常【性】却是永恒不变的。能变化者,是相——即现象;而不可变化者,才是性理。还有: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或菩萨乘,都要从见性中而入不二法门,才能断烦恼、了生死。
疑情、定的基础、正知见,是修行的关键!像是戒定慧与信解行证的结合体!
感恩三宝的指引!愿生生世世都在三宝中!
黄丽燕 顶礼
[瞬间捕捉到的发生是疑情的用。疑情的体亦是空的。]


丽燕_六祖辩证下 Pg101-125 - 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以见性,心才能自在,心才能圆满。】。。。【亣亣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真见性者,乃不会刻意去修善,而非不修善。同理,也不会因妄失正念而造恶。
之前,总觉得果煜法师在境界上作出许多的澄清,对我们这些未见性凡夫,只是理念上落个知道、了解而已。甚至感觉这样子跟随着果煜法师厘清境界,也许还不是时候。心里还嘀咕:怎么那么多伪造的偈颂?难怪没有听到有谁是受持六祖坛经为日常功课的。。。
啊,这一刻才恍然大悟!终于看到、感受到为何果煜法师选择讲解【六祖坛经辩证】其中的重要与关键处了。何谓见性?不是那么容易引导他人看到的,只有体妄即真,才借由这个辩证版来引导我们对见性的清楚与否?虽然我们未见性,却有必要清楚何谓见性?才不会得大头症!
就比如我们开车要去一个地方,如果有基本的地理常识,就会清楚到了就到了,还没到就继续;而不会像个还不懂事的小儿童一直不断的追问大人:我们到了没?我们到了吗?
【以见性,心才能自在,心才能圆满。】是的,只要是,心有不自在,就体现了功夫还没到,还没到就继续!接受还没到,自然就继续调整、修正、自我提升,自我赵越!。。。啦啦啦,我是一个圆,我在找我缺的一个角啦啦啦!我是一个圆,我在找我缺的一个角啦啦啦。。。 —— 开心!开心!
感恩三宝的指引!愿生生世世都在三宝中!
黄丽燕 顶礼
这期摘录论点:
* 既有生灭者,便已非真心矣!
* 不见性,故产生邪见、三毒。而非自性中,有邪见、三毒。邪见三毒是相,而非性也。
* 【法身,乃真如之性;
报身,乃真如之相;
而化身,为真如之用。】于是【三身本来是一身】,究竟是指什么身呢?【若向性中能自见,既是成佛菩提因】所以不管法身、报身或化身,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觉悟真如去着手,才可能如实相应也。
* 以【化身】只是有限的相用,而【净性】却是无所不在。故应当是【净性之中有化身】,而非【化身之中生净性】。
* 性乃遍一切处而无方向性也。
所以无常性能使花开,也能使花谢;能使人生,也能使人死。同样佛性者,既修行证果是佛性的作用,也无明业障是佛性的作用。
若为【性使化身行正道】,既是为见性尔!就如同将佛性当作【善根种子】一般错。
* 总而言之,修行的关键乃在于【是否见性】。以见性,心才能自在,心才能圆满。故真欲修行者,即得往这个方向而去下苦功夫;否则,老是缠着善知识而自己不努力,乃无任何效益也。
* 【亣亣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真见性者,乃不会刻意去修善,而非不修善。同理,也不会因妄失正念而造恶。所谓断者,乃不执著尔;而非断灭无记,以致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听不到。荡荡者,乃谓广大无限而遍一切处也。
[既然是一个圆,为何要去找我缺的一个角]


丽燕_六祖辩证下Pg77-101-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云起云散。。。云且没有来处与去处,只是在不同的因缘中,乃有相起相落的变化而已!
修定是前方便,从定发慧才能究竟。
美!一切皆美!存在本身就是美!(置身在大自然里才有这样的心境!汗颜!)一旦处身在是非、善恶、对错的分别心之下,对立心一起,看到的都是贪嗔痴!
生活,是由许多的因缘组合而成,从生活看福报,福报就像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人福报大而造业,有人惜福修慧!恶缘与逆缘,虽似污泥,可是污泥是莲花的养分!具有莲花品质者就从污泥中成长与提升!所以,要努力向莲花的品质看齐!^.^
是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从这一切的发生中、从这样的摸索中,去感受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存在!
心中常浮现一个清晰的讯息——修行,是我们来到这世间唯一要做的事。(这是缘自行者培训营【人生的意义】这堂课!)
感恩一切的因缘,感恩三宝!
黄丽燕 顶礼
这期摘录论点:
* 释迦摩尼佛于【遗教经】上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故一位真正的法师,乃应致力于将他的教法流传下来。而非想我在时才有法;我若不在了便无人教你!
* 云起云散的比喻。因为水气凝聚了,所以产生了云;而后水气又被蒸发了,故云又消散矣!云且没有来处与去处,只是在不同的因缘中,乃有相起相落的变化而已!
* 以见性为真!如【一切相都是无常】的道理,或【一切法皆因缘所生】 ,【万法唯心所现】等道理。相以不执著,故真。这时,真乃不与假对立,故说:【真,则一切真也】。
* 安于当下,任运自在。
* 要把我们心中种种的心结、执着、全部灭尽,才能完成真正的不动。
* 入生死者,但为妄识而非自性。有出有入,则是相而非性也。
* 【自性入生死】??【和尚入灭后,衣法当付何人】??尤其标出【法宝坛经】的名目时,更是令人难以接受。果煜法师认为袈裟是因惠能于开悟时且未剃度,故五祖送之,乃为期勉他将来早日剃度出家,广传禅法也。
* 有时谓无相,有时讲一相,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 行,是指内心的状态,而相乃属外在的境界。于是因为内心不取舍,故外境即无差别相也。
* 佛法是讲因果,却不说是因中有果。为什么呢?乃为因跟缘加起来才有果。
* 修定是前方便,从定发慧才能究竟。
* 本净,是指性是本净的,然相还是会有差别的。修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取舍的,如闻思、戒定之类。
[定是前方便。正确的知见才不会堕入邪定。正定与正见才算究竟。]

丽燕_六祖辩证下Pg55-77-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
【能从起心动念中去返照,而消除烦恼、挂碍、邪见者,既是将佛法运用于生活上也。】
『从对立而取舍者,既是恶用;反之,从不二而圆融者,才是善用也』
从起心动念中去返照。。。当生活一直都填满人事物时,落入惯性不容易发现!以免落入惯性反应,在熟悉的生活中提醒自己要用心参与。
遇上业我惯性祸患,清理唯有跟随三宝的指引
觉照功夫的前提不离善用心
却发现自己依然捉著很多观念
自认聆听、欣赏、接纳的程度在水平线下
知道与做到,还有很大的距离
唯有加倍努力提升自己
直到在生活中可以洒扫应对进退,达到美好!
这是跟人在一起的养分!
那么一个空间
无特定的项目,让自己停一停、闲下来看一看
心安在哪里?心处在怎样的状况?
显然,虽然处境是没跟人在一起,却也不一定就没事
心,还是须要着的。
独处的心,一样很不安份!贪嗔痴统统都没闲着!
从起心动念中去返照一点都不简单,谈何容易!那是一种修行的成就了,属于非一般的境界了!
虽然,还没从起心动念中去返照的当下功夫,但是,至少要珍惜共修的力量,再从因缘观与忏悔行持中去提升、迈进!
黄丽燕 顶礼
这期摘录论点:
* 【识】乃是指分别取舍
* 若不见性而著相,既是阿赖耶识。如见性不著相,既是蓭摩罗识也。以【性不著相】故,於见性者的心中还将随缘而呈现很多不同的相。
* 我执,末那识。称为【起思量】。
* 能所对立,内外界别。内有能见、能知、能作意思维者,外有所见、所知及所思维者。
* 众生不见性,故转识成邪,而非自性中有邪也。
* 从对立而取舍者,既是恶用;反之,从不二而圆融者,才是善用也。
* 立是方便,不立才是究竟。
* 能从起心动念中去返照,而消除烦恼、挂碍、邪见者,既是将佛法运用于生活上也。
[以免落入惯性反应,须善知识提醒。能够自我提醒时,还要与过去的业习拉扯。只有继续努力。]


丽燕_六祖辩证下Pg35-55-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点出【心无所求,心无所累,安于当下,即是乐也。故曰:苦从对立矛盾中生,乐乃圆融无碍中得。】以及【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
海云继梦法师的【解心】一书提到: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
在佛法的引导之下,看到常犯的毛病就是会把自己的标准套在生活中的人事物上,尤其是家人和身边的一切,看到对善念起了执着而造的业远比恶念所引发的多,只要执着一起,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越是看到【业我】的祸患,越是感恩生命中拥有三宝的指引,从信、解、行、证中的种种调整与修正,提升自己的返照能力。虽然过程中是跌跌撞撞、碰碰又撞撞的,个中滋味,非笔墨能形容!
业虽可怕!法更可贵!
这时,想起秒赞法师在行者培训营和合的修炼课程中提到的:恐惧(怕),是自己想出来的!
哈哈,法喜的是——行愿茶会有那么多的法宝!不怕的,任选一招,终身受用无穷,肯定慧命增长!
有业相就拜108!只要去做,一切就简单了!
黄丽燕 顶礼
这期摘录论点:
* 【常】:相为无常,随缘迁化;性则真常,永世不移。
* 因为无常,我们就得放下;或者对一切境界的变化都能承担、接受。所以,由观无常而证得【不动心】也。同样,在观心是常的当下,也是叫我们心不要被境转。所以,不管观无常,或观常,最后都得证得【不动心】的寂静涅盘也。
* 佛法虽谓人生有八苦,真正的苦乃只有【求不得苦】而已。
* 心无所求,心无所累,安于当下,即是乐也。故曰:苦从对立矛盾中生,乐乃圆融无碍中得。
* 无我,非否认有五蕴变化的假相。乃为否定【内在中有一个能作主者】。而在于破除内外的界限尔。
* 缘起者,至小无内,至大无外。
* 痛跟苦,不一定相干。
* 因为矛盾才会苦:即不希望被打,或希望被打而不痛,结果不只被打,而且很痛。故为有这种矛盾才会苦也。如果虽被打痛了,当下承担;则虽痛而不苦。
* 一般人脚痛时,不单说:脚痛啊!而是说:我痛啊!把脚当作我,故有痛者(苦)的存在。痛本是一种知觉;但如以为【有我在痛】,这却变成邪见也。
* 是脚痛,是非我痛。虽脚痛而不苦。
* 【知解宗徒】知见虽有,行证不足——定力不够尔;是论师而非禅师也。
* 【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
* 光说不练,是无济于事的。
[经历跌跌撞撞才可以看清楚自己,否则时常误会自己。]


丽燕_六祖辩证下Pg01-35-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提到无明邪见虽现行的方式很多,其中最根本的乃是我见、我慢。(这两个正是我的恶质)
而公案禅教导我们put down your opinions, your conditions and your situationjust go straight don’t know。(这正是我在学习的)
海云法师则强调佛法不跟你讲对不对,能不能圆融才是关键,洒扫应对进退,超越对立!(这个是努力的目标,待人处事的标的)
提及行愿茶会中华藏工程参阅的法师各有不同的宗派,感觉是融合贯通的。传闻法师指出,正法本来就不会有冲突!(是的,真理就是真理,不会产生矛盾!这就是体相用,相用可以不同,本体是不变的。)
原本就很想理解容易受伤的人的处境与状况,我如何才会体谅与细心照顾他人的感受?我如何拿掉强势?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最近发现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人事物,只要是我有注意到的、甚至有意见的,马上看到对方不就是我自己的投影吗?在生活周遭看到许多自己在各别形式的投影,多不胜数:
* 一丝不苟且的精进修所散发的紧绷与距离感!
* 有道理又如何,不圆融就是不对。
* 很有想法,不是办法
* 能掌握不等于投入
* 起执着就是不会用心
* 理念再好也不能强势,是自己以为的
* “功成利就和能力没有直线关系
* 与其高高在上,不如学会做人
佛法渗入生活中,感觉就像深呼吸,强身益体!
感恩三宝!
黄丽燕 顶礼
一些喜欢的话语:
* 不执著才是中道,中道之法即不落有无也
* 法是法理,是形而上的道理;律是行仪,是处事方针,是如何调整行为
* 与法相应时,不刻意持戒也不会犯戒的。
* 不乱,即心中不存任何矛盾、冲突。若清楚它是妄想杂念,就没有什么好乱的,再多的妄想杂念,其实都是没有根的,有什么好紧张的,除非我们【执着】它才会缠着我们不走。
* 修行最容易,把垃圾丢出去。
* 以生命的过程,本就不是一条直线,倒像一棵树,它会往四面八方去生长的。实际的情况,又将因人、因地、因时而有种种不同的变化。同理,共修习一种法门后,下面怎么接,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如将次第讲得太绝,反将死在格局下也。
[知道了就去实践。]


丽燕_六祖辩证上P295-P334_心得报告

忙碌的人,因为放不下,所以得兜著走。当一个人经常觉得时间很赶的话
是在生死中,并且在三恶道中也
【观无常】是要我们能当下【放下】!一切放下,就没什么好赶的。
就修行而言,未开悟者以为要拼命修行,才能开悟!
事实上,却是你得一切放下,才能开悟。
对果煜法师这番话很有感觉,感觉到自己犹如一根紧绷弦遇到调弦匠,生命的故乡在呼唤!
为了要净化自己,精进是基本条件;
对精进起了执着,放下无力还加锁。
是谁在信心爆满,是谁在心虚害怕
每一次的瓶颈处,善知识送当头棒
回顾这一路走来
难于言喻的感恩
感恩这美妙法音
秒赞法师【这很自负,太狂妄了】
传闻法师【不管是什么身份,一定要听教】
圣严法师道【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果煜法师【你得放下,才能开悟】
金刚经『法倘应捨,何况非法』
来自生命故乡的呼唤
这时候,无论任何方法、过程、情境,就是一层一层的剥开,没有捷径,一步一脚印。。。
甚深感恩
一切的发生都是生命成长的机会
何其有幸,有三宝的指引!
黄丽燕 敬上
[终於看到了自己的紧绷。幸居于那弦还没断!]

丽燕_六祖辩证上02 Pg335-351_心得报告

【黄梅意旨,什么人得?】【会佛法人得】
【和尚还得否?】【我不会佛法】,有我,则不会也。
卧轮禅师【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惠能禅师【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若依而行之,是加紧系缚】原来的烦恼为消除,又多了一重因修行而有的烦恼。
禅师们的机锋,境界真美,
神游在禅师的无边际之境
那就先感受根与尘境接触的状态——
透过眼睛在看
谁在看?
是谁?
^.^
黄丽燕 顶礼
[谁在问?]


丽燕《六祖坛经机缘品-10(I)》心得报告

【不分别才是中道】
果煜法师这么一提,才发现原来中道非指中间点。而是指,在哪一边或中间点,都没有矛盾,都同样自在。
随照枉迁流
若凡夫,则随照而迁流,故成轮回之途
若圣贤,则随照不迁流。故得出三界
修行的重点在调自己的心态与观念。
而我的惯性是记忆与推理,可怕!
所以,越来越感恩于漕溪禅的
不知。。。
Don’t Know。。。
只有跟人在一起,亲近善知识,有三宝的指引,学佛才是福报!
黄丽燕 顶礼

[平等心是中道行。不分别会落入不受。]


丽燕《六祖坛经机缘品-09(II)》心得报告


大我慢!要慎之!
这一集,果煜法师在提醒。
知道有我慢,由于没有功夫自己照住,唯有通过善知识,以及人事物,才知道。
大我慢根深蒂固
甚至张扬
感觉好像荒野中的野草般蔓延开来
很可怕
如何转化?
拜佛、忏悔、做定课
清理、清除、清除
依然继续拜佛、忏悔、做定课
清理、清除、清除
重覆又重覆的
继续拜佛、忏悔、做定课
清理、清除、清除
如何转化?
DON’T KNOW
JUST DO IT
我是谁?不知。。。



黄丽燕 顶礼



[慢心之缘起,因缘观可对治慢心。]











丽燕《六祖坛经自序品-05》心得报告

原来,若是处在开悟的境界时,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是【应无所住而见其心】;因为,有生灭既是妄心。

不过,虽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是妄心,但是,对于世间法,是须要这样修不执著、修能够放下,才能把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而金刚经是居于须菩提的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佛陀才会有这样的答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开悟的境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应无所住而见其心】。未开悟时,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佛拭,莫使惹尘埃。

性相的相辅相成、性相中的同中有别、别中有同,就这样,相,虽然存在变化,却不能改变【性】的特质。例如【无常性】没办法客观存在,我们从花开花谢、生老病死的变化中,看到这些,才能感受到无常性。

而【相】,一方面可以凸显性的特质,一方面相又不能改变性的特质。

我们何其的幸运,能够听闻到这样如实的、清清楚楚的知见。可见若非经由三宝的指引,我们很多时候会落入盲修瞎练的途径中。

感恩三宝!

黄丽燕 合十

[不管是生其心或见其心,自己去体验,不要被文字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