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9, 2014

诗云_六祖下pg 151-173_心得报告

诗云_六祖下pg 151-173_心得报告

这篇一开始是以禅法讲到日常生活中的回向。从一开始接触到禅法时,不知不觉中都会从“净相”来肯定自己的功夫。如:今天脚没那么酸痛,妄想比较少专注的时间可以更长了。原来这一切都只是在“相”上打转。而主要的做禅有没有进步,是从心态和知见上确立。

在生活上,只要察觉到在著相,被境转,马上把它舍掉就行了。这就是回向。

每天都在回向,生命一定会提升。

美芳_六祖下 Pg151-173_心得报告

虽然妄念常常还是会升起,但是近期会比较容易察觉到妄念, 而告诉自己要回到那不知的心。。 

不知的心,可以让我专注在现在在做的事情上。。走路时走路,吃饭时吃饭,读书时读书。。

但若执着了这不知的心,就会是另一种着相,执着了语言文字。。

修行好奥妙!它总会让我不停的破除一些旧观念,再从经验里建立正知见。。

美芳合十


这就是回向

美芳_六祖下 Pg127-150_心得报告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很多时候都会陷入文字表达的局限,而变成断章取意。 法师在这一章里清楚地纠正了我修行的观念。若没有法师的提点下,读到这句话,我就会认为修禅并不需要打坐。。

虽然说打坐并不等于修禅, 但修禅需要有打坐的基础. 拥有打坐的基础,在正见及疑情的辅助下,才能见性开悟.

回看生活的种种,有时候也会被周围杂乱的资讯而困扰。比如:在做某些事,[一定要这样]。而这样断言的灌输方式,会局限了种种的可能。 毕竟每个人的因缘不同。。

修行也是如此,要多亲近善知识,多闻,思,修。在做时,时时保持不知的心,如实返照,就能事半功倍。

美芳合十


闻正法是很重要的,否则会白修了。

晓文_六祖下pg151-173_心得报告

很多人一听到“静坐”,“参禅”都会很害怕,认定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一是因为妄念很多,二是因为不能久坐,一定要有一定的功夫才可以参加,这些都是着相!

原来以妄想的减少或静坐得越来越舒服或越来越久来判断自己的功夫,也是着了“净相”,静坐时,我虽然有时脚痛脚酸,却勉强忍住,没有站起来,因为觉得站起来就显示自己功夫不够。

再来,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压力大,想要参加禅修营来“充电”一番,也是着相了。为什么平时没有用功却要等到一年一度的禅修营才来用功呢?

透过静坐可以让我们培养自己的觉照能力,把妄念打消,进一步修定和内观自省,但是要注意的是避免着相而修,否则也只是在相里打转。我们真正的功夫不是在静坐时坐得多么好,而是不管我们在那里,都可以自在,不被境界所动。境界会变化,但是我们不被境界所转,境界来的时候才是考验我们功夫的时候。

修行就是时时,处处,念念“观照迴相”!

晓文 合十


观照回向就是时时保持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和正确的操作。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佩吟_六祖下pg151-173_心得报告

最近公司的人都在埋怨公司福利、管理不好,種種種種的不好不方便,丟信的人人也一個接一個。我們都希望一切事情順順利利,順我意稱我心,包括事業啊,家庭啊。如果為了找到一個完全順我意的工作,好像也只是在逃避著。就因為我現在的環境讓我煩惱不開心,所以我就換。事情就是不好不壞。如果把這個當作勘驗,任何狀況出現就觀照迴向,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落入著相中,就不會那麼煩惱了。有廣大涵融的心才能深入明瞭一切境界,愈深入諸法的差別相就心能愈廣大涵融。公司有公司的立场,可能他不能很圆满的满足大家,但世事是无常的,我们能做的是了了分明,接受并包容这一切,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最近對我隔壁的屋友也不懂為甚麼看她不是很順心。想想應該是自從聽了另一個屋友說了她的不是,就產生了分別之心,這才發覺我已經被境轉了。察覺了之後再看回去,其實她所做的一切也不會對我產生多大的影響,那我又何必那麼在意呢

佩吟合十



能时时反省自己的心念而修正就是修行

怀友_六祖下pg151-173_心得报告

病了,全身有种说不出来的酸痛。感觉到色身和心灵的无常。
过去的种种想法,理想,那是什么?
学习到现在,体验到了暴流,体验到了小溪。学佛的过程中也不是毫无所得,至少暴流减少了,小溪变多了。

观照,观照每一个起心动念。而色身的无常,提醒了我要精进。
每一次在工作上提醒暴饮暴食的人们小心注意饮食,要运动。内心的健康呢?自己反而忽略了。生病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观察自己。观察自己平常不会注意到的事物。

已经减少对发生做表面的反应,可内心却如同暴流那样起起落落。尤其是在工作的时候,上班的途中,或者是一些事情不如意的时候。

此篇心得,不外是此时此刻的想法而已,下一秒,会是一个这么样的心声呢?
见性而不着相,有点遥远。

笔于生病时


只要对色身的病痛不起执著、分别、不害怕,那见性不著相就靠近了。

旭腾_六祖下Pg 151-173_心得报告

这一章的学习要点还是回到[不著相]的中心点。不著相,就是回到[]的本性,但这个[]从来就没有被覆盖着的这一个相,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没看见而已。但如果认为这个净是个东西的话,他又是假的。相是无常,净现常相。什么真?什么假,唯有见性才能看见真相, 因为观念已经摆正了,才不会自己去制作烦恼,甚至烦恼来了,就来了啦!迎身、擦身却不粘身,这就是不动的功夫,就好像瀑流中逆流而上的修行者。很好看的画面,只是我还没到,虽然偶尔也会在顺流中打滚打滚再向上游。心里有时挣扎了一下吧?先办完这件事再修行吧。分开了修行和生活两件事。

171页的那句话最棒!如果已肯定修禅的原则,乃就是这么单纯,这就让我们于八万四千法门中不再迷惑。惟愿我们就这么单纯的修下去,以至于水到渠成也。



修禅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问题在于信有多深及是否愿意依教奉行而已!

Friday, January 17, 2014

家炜_六祖上pg123_165_心得报告

“从著相的观点问,不能用著相的观点回答;一个问东,一个却答西。这不是离谱;而是超俗。”
记得在过去的八日禅里的小参,师父问了我一个问题:“What is the Buddha’s nature in the sky?”,然后要我在下次的小参时给他答案。当然最后还是在师父的提醒之下,勉强找到答案;可是,这让我真正体会到 “一个问东,一个却答西”的奥妙。
其实,不要用“相”的角度去框住自己,并从问题的根源下手,回到原始的角度出发:Kartz!!


多多小参,才知道自己是否著相,最重要回到不知的心。

Wednesday, January 8, 2014

玉瑛_六祖上P123-163_心得报告

带妄显负
性本来不动,【无住或不住】的差别。性是本来具足信,解,行,证。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路靠自己去走……
当一个人能修行到从见性而征得无我的境界,这时他的心就像明镜一般非常清楚。
不思而知,心清明了,像大圆镜一般,虽不作意,而不像自映现其中也。故能不思而知善恶者,殆明上座本来面目地。
未那失既是烦恼的根源。


这只是书中文字,非心得。

玉瑛_六祖上P92-123_心得报告

生死大事唯智慧能解脱->无漏福
福田乃有漏福->不能解脱
福慧双修-……以智慧为导向,而终能成就福德也。
【思量即不中用】当境界来了,忘记了,落无名。
当境界来了,反应和智慧相应,证明已得法了。
【法印】:无常,无我,涅槃。
神秀揭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
具体的说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时时观照,年年回收,就是时时刻刻保任也。
【心如明镜台】【大圆镜智】这镜其大无比。故能满虚空,映照万物。
【发菩提心】 众生本具佛性。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结。
慧能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层次。入真空,而击妙有。
敦煌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已见性开悟,而确认【佛性常清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乃为见性不着相也!
清净是指性,非相。
故还是要修,从相去修,把过去无明,业障相,慢慢递减了,消融,故最后能入大圆镜智。
菩提本无树->闪电阶段(见性)


这只是书中文字,非心得。

芳旗_六祖下pg174-205_心得报告

 最近自己的身体一直处在病态中,喉咙痛、发烧、眼睛痛、一网打尽。生病时,难受的是身体上的痛,心也跟着烦恼。正如果煜法师说外境不符合期待,则厌恶甚至起嗔心。看到自己的心被境所转,原来我也在与病痛起对立。“我”认为病痛是会伤害“我的身体”,这个我执的观念很强、很强。从我执而起作意分别。当下即刻忏悔,拜佛。

做对了!


芳旗_六祖下pg126-151_心得报告

很多矛盾发生,起烦恼时,都会提起正念,超越相对的相。之前会把所谓事情的对错放在矛盾上,而超越对错。但是,从这一章我看到原来我也把生死放在对错上了。由于之前有少许的命案发生、朋友的死讯等都会让我愕然,甚至恐惧。看回自己,当下知道自己贪生怕死,但是这种恐惧仍一直存在。前几天才得到一个朋友的死讯通知,知道生命的无常,当下的感觉觉得生命很脆弱,自己那股恐惧的心又起来了。看回自己,原来自己已把生与死分开,而且分得远远的。这种矛盾的观念一直存在着,原来我把生死对立了!当下看到自己的矛盾时,心量豁然打开了。

死是修行功课最好的验证。


联俊_六祖下P174-205_心得报告

佛教是生命的哲学,从认识自己到改善自己,直到完成自己的宗教,所以称为人间佛教。佛法讲究因缘和合,万事皆需因缘具备而成熟。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现今禅门的参禅悟道,並非枯坐而是要参,就是用心思想。要懂得放下自我,心无旁骛地专心修。虽处什么境界,不逃避,勇敢面对、接受事实,不失正知见地处理问题,不让它占据自己的心,待放下后,会发觉已安然度过了难关。
学佛后发现真正的修行是从生活中做起的,懂得感恩和忏悔,能够体会及付出,自然会变得自在。新的一年,就是新的希望。回顾自己在去年的生活,觉得在收获名利后,就会有得失心。自己真是太计较了!计较之心,过于执著,若未得到如我意料般的理想,会为此而产生负面情绪。不愉快的事情,统统得放下来,不停留在那边。放弃过去统统遗憾的事,迎接新的一年。对于过去种种的错误,应该忏悔,做出补偿。有时在我心绪不定时,内心的纷扰也使我无法入睡。我往往都会静坐以让内心平静下来,那时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当静下心来时,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定下心来,照顾当下的心念,观赏事物时可以看到它的美好,那时候的心充满喜悦感,找到宁静与快乐。
现代人的生活是很忙碌的,每天面对快速变迁与高度竞争,唯有培养好的定和慧,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上胜任。因此,经过了多年的佛学历练,如今艰苦熬过,已是一个成熟的时机了,佛法带给我心灵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寄托,充满了希望与光明。


新年新愿行,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祝福你。

柔蓉_六祖下p174-206_心得报告

            十一月尾参加了禅七后,发现自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安顿身心,让自己在静态与动态中保持正念,于是我稍微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做了调整。一、生活作息要正常;二、每天要做修行功课(拜佛、打坐);三、出静后把专注与觉照的能力继续放在在每一个动作上(吃喝睡啦等);四、觉照自己的念头生灭。
            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进行着。。。
            刚刚灵光一闪,我对‘安’这个字有了自己的诠释。‘安’的造字本义是男人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的过日子。对我而言‘安’代表了‘小女子有了一个家,内心踏实的过日子。’就如我这位小女子住进了‘无常、无我’的家,心安在无常、无我观,内心踏实了下来。
            对眼前的发生,惯性想法是不停的流动,但心可以比较安下来,不做反应。对于身心比较有强烈感受和负面想法的发生,可以觉察,也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念头来去生灭。看着自己生灭的念头,看着自己的情绪反应,慢慢可以看懂自己痛苦的原因,甚至可以很清楚知道要如何调整。
            曾经我总是要让自己做很多自以为有意义的事。如今我发现我可以安在自己觉得无意义的事,例如陪家人/朋友逛街、陪家人/朋友参加与我无关的聚会等。当我可以安于眼前的发生,我开始自得其乐,更发现身边有很多人事物是值得去研究的!           
            选择了成家立业的路,在家佛教徒的修行更多时候的用功是在生活点滴上。有福报走入禅堂修学止观是bonus。但是,如果禅定止观的因缘不具足,也不要因此而增添自己的烦恼,应安于眼前的因缘,在闻思中继续确立正知见,在生活中继续安顿身心。
            祝福自己,菩提道上继续精进!


安就是做任何事情时(包括行、住、坐、卧),完全100%的投入。

世一_六祖下pg174-205_心得报告

这章的心得: 此生业障深重,修行开悟还轮不到我。
‘每个众生乃都在真如心中’,缘有差别,每个人的业力罪障都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报去发掘此真如心;有的可能尽其一生也无法做到;有的可能花了好几十劫一直跨越栏杆跌倒爬起跌到爬起,都无法做到;当然也有福德具足者能迈向解脱之道。
果煜法师提到,第七识从生到死都一直连续着,若有间隔,则死掉也。第七意识是我执,照法师如此说来,它是在我们生命连续着的话,我们又怎么可能破我执,入圣流呢?

破我执是从智慧去確定没有实在一个我的存在。虽然生活上的一切都让我们感覚到很"实在",那是相有,但是这个相有却是无自性的。若能如是見到,那就入流了。
关键点在於当我们見到相有时,当下是見到相是空性或是捉住相是很真的实有而已!


Tuesday, January 7, 2014

燕如_六祖上pg124-165_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提到:真正开悟的人,其实是不需要印证的。然,如何确认他已开悟?

答:为所有的疑情消散已。
疑情对一个修行者来说必需经过某些层次?如面对自以为开悟?会去寻找开悟?会否开错悟?这些是否需要印证,印证未开悟?

禅机里总会有一去一回的问答是没有完整的对或错,因此,我对禅机感到好奇,这内里是什么回事?它就在于见性见相的醒觉到底有多刻骨铭心?日常生活上的执著,叫我完全放下,不著相,我办不到,因为没有他那有我。有时候执著的过头了,起烦恼,就把烦恼当做修行。

在这些跌跌碰碰的因缘体验里,得到了一些。。也放下了一些,在得与放的交接,像是储存,释放,像是释放,储存。

开悟没有date line ,没有time out 只有time tried

[所有得失都需放下,一切都在放下后回到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和正确的操作。]

燕如_六祖上pg124-165_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提到:真正开悟的人,其实是不需要印证的。然,如何确认他已开悟?

答:为所有的疑情消散已。
疑情对一个修行者来说必需经过某些层次?如面对自以为开悟?会去寻找开悟?会否开错悟?这些是否需要印证,印证未开悟?

禅机里总会有一去一回的问答是没有完整的对或错,因此,我对禅机感到好奇,这内里是什么回事?它就在于见性见相的醒觉到底有多刻骨铭心?日常生活上的执著,叫我完全放下,不著相,我办不到,因为没有他那有我。有时候执著的过头了,起烦恼,就把烦恼当做修行。

在这些跌跌碰碰的因缘体验里,得到了一些。。也放下了一些,在得与放的交接,像是储存,释放,像是释放,储存。

开悟没有date line ,没有time out 只有time tried

[所有得失都需放下,一切都在放下后回到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和正确的操作。]

德尊_六祖上pg124-165_心得报告

发菩提心,在菩提道上修行,师父说了是彼上彼下,根本就浑浑噩噩。想想也是,我现在不是也这样吗,修行上上下下,所以师父才会说心要安在菩提道上,虽然佛法说无心。可是师父也说一旦决定了这一条路,那就要坚持的走下去。修行道路不会是一切如我所愿,一帆风顺,尤其和人相处,更容易被人影响,不知不觉会自己陷了进去。师父提醒了要做到不思善,不思恶,但是身为凡人,根本做不到这样子。所以才要思而做,我这样做对吗?有偏离正法吗?一直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别离菩提道路,别被世间烦恼欲望所束缚。祝福大家!

[要思而做是对的,重点是以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和正确的操作为方向。]

Thursday, January 2, 2014

长智_六祖上pg123-165_心得报告

前一阵子还可以活在当。因为已经发愿要活在当下。但现在发现活在当下是不简单的。之前还可以过着活在当下的生活,因为都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鹤鸣寺的活动,却把学业放到一旁。那时候读六祖都可以专注,可是现在发现读六祖,头脑一直出现想法。一面读就一面想,到最后却没影响读过的内容。但时不时都需把专注力捉回来,专注在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现在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业上,只有一些时间用在鹤鸣寺活动上。而且现在这期间需完成多件事,但却没完成到。同修都会问:“你已经做完了吗?”这个发生又再轮回,因为同样的情况已发生了。我必须完成现有的工作才能开始新的,尤其是须花时间来完成的工作。这就导致缺乏专注力,只是想,却不想做行动来完成手头上的工作。


[修行功夫不是只在安逸的生活上论高低,而是遇到逆境时才清楚了知。]

小珊_六祖上pg123-165_心得报告

p. 125 – 米熟久矣, 猶欠篩在”. 師父覺得開悟是不需要驗證 -「篩」的.
, 這個「篩」也有可能是鍛鍊的意思: 就像在 p. 150, 師父說開悟不等於解脫, 真見性開悟者, 能以他所覺悟的法, 去慢慢斷除習氣、業障、無明, 而證得大圓滿境界.”
所以「篩」, 也可以是以所覺悟的法, 去慢慢斷除習氣、業障、無明”, 是嗎?
p. 130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真心還是妄心?
: 甚麼是 「真心」? 甚麼是 「妄心」?
金鋼經 -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服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是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是故, 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 深皆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稀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生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 如是!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稀有!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是故, 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眾生若干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 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要降服的心, 妄心.
但是, 「離一切諸相, 則名諸佛. 那離一切相, 生的不就是佛心嗎? 無所住、離一切相, 已是佛心, 怎麼還會生妄心?
所以, 師父說的應該是修行時的狀況 發菩提心仍屬妄心. 但金鋼經裏說的「無住生心」以及「生無所住心, 如果以佛的境界來說, 不能說是妄心.
這才能銜接在p. 160, 師父說的 故造不造業, 乃為有沒有我執, 而非有為即是造業同樣, 也非有念即是妄念, 而是起了我只執, 才成為妄念的.”
其實, 既然不住相、不著相, 還會有所謂「真」「妄」?
: 甚麼是 「頓悟」? 甚麼是 「漸修」?


[不住相、不著相即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