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9, 2013

洁宁_六祖上pg 68-92心得报告

“道由心悟,豈在左也”,這裡引申出來的意思是“打坐不等于修禪”。必須是從定發慧,才是禪。但是,就開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有疑情,就是對某個問題有著強烈的欲望,然後深入它,穿透它。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因爲接觸的個案和以往學生時期實習時的情形不一樣,所以不斷地問自己“可以怎樣幫助到這些語言障礙的孩子”,當時,有很深的疑惑,所以很努力的讀書,找資料,覺得自己很用心。這裡寫到的“很深的疑情本身就是一種定力”,想起當時的努力,的確很能理解。但是也從這裡看到,有時候的自己很容易妥協接受,再不然就是容易放棄努力。工作情況都在接觸自閉症的孩子,一直抱著“怎樣可以幫助他們”,但是有時候,也會有覺得很努力了可是好像還是幫助不大的感覺。告訴自己要繼續的去深入這個自己還未完成的問題,使用尋求善知識等方法。

這裡說到的了生死,也理解得很清晰。我們常常將生死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因此貪生怕死。但是其實,我們在念念之中,也都是每一次的生死。就是我們的心太粗,沒有察覺,覺知。

“煩惱之中有菩提”。這裡說的,認定“一切煩惱乃來自於觀念的不協調”,對自己而言是個很新但也很有用的說法。只要一有煩惱時,反省“到底是哪一些觀念的不協調,而造成此煩惱”。以這樣的方式,繼續去問自己爲什麽常常在工作上、治療自閉症的孩子時,會有“覺得很努力了可是好像還是幫助不大的感覺”,然後總是把自己搞到灰頭土臉的。

另外,生活中就有了這樣一次的心得。常常和表妹相處,之前就一直覺得表妹是個沒有聆聽能力的人,而每次自己的話題被這樣漠視忽略的時候,心裏總是不是滋味。每一次這樣的相處之道,在很久之後,自己也就不再加以抱怨,也認定了“她的確沒在聼”,所以也抱著“不必多說”的態度。一直到有一天,表妹抱怨著她有個“不會聆聽,總是堅持己見”的同事,這麽剛好,自己之前的想法,就在這時以不疾不徐的説話方式中表達出來。後來,表妹說出他的想法:她覺得在車上的聊天都不那麽重要,所以自然不會去深入的聆聽。聼完之後,不知爲何,但心中突然有很深的釋懷,“原來是這樣”,原來我們風馬牛不相及,有著不同的期待。就因爲長久以來都是和姐姐分享各自生活的學習心得,彼此聆聽,建立起這樣的觀念,經過虛妄的執著一番,就會起了這樣的煩惱。

法師說到他體會到的“參話頭”很實在,就是去參我們當下問題的源頭。這樣的説法,其實我們每一天都有著無數的機會,讓我們去參透問題。頓時覺得,生活有時那麽令人覺得鬱悶,卻也可以那麽的有趣。


[来的是佛或魔,只在一念之差]


传华_六祖上pg68-92 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谈到如何观无常而能相应于解脱?不管如何变化,都要安心去接受它,就能在一切变化中保持平常心,就能远离烦恼!

   今天请人帮我买晚餐,交待要买叻沙,如没有叻沙就买炒果条面。结果买到了叻沙,吃一口觉得还不错,但越吃越辣,就开始后悔,早知道吃炒果条面更好。但又知道如果是吃炒果条面,我又会想念叻沙的味道。

   从这过程当中,看到了心念的无常变化以及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因为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以后,另一个欲望又会再生起,所以永远都不能满足。因此还要多多学习吃只是吃,味道清楚知道,好不好吃都如实去接受它!


[如是,还可以更进一步去喝水解辣。]

葆慧_六祖上pg68-92_心得报告

无始劫以来众生受到了无明惑迷的遮障,但其究竟自性,也就是本质依旧清净无染。无明
并非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东西,它与心无二分别。那佛性本来是存在的,就因为众生的无明,
所以才不能觉悟。【性】乃遍一切处,它可成佛的可能,也包括成魔的可能。
【六祖坛经辨正】师父如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心的本质为空,体性则是光明的,性遍
一切相,而没有方向性,心性大用也就是我们的念头往善处想,往恶处想,众生就是因为
有心,所以才能造业,受报,才能修行,悟道。
当我在添油站正要添油,就因为某一种人为了方便自己却妨碍别人等她把油添满,虽然我
当时我还是很不耐烦及生气在等的时候,刚好脑子就忽然转了一个念头,生气是一种相,
是心性的作用,相会变,而不可改变才是性理。

[ 不耐烦和生气的相是否因正念而消失呢?]

御珑_六祖上pg68-92_心得报告

从十大愿王的学习,到探索心的本来面目的解心,到现在的六祖,个中的心理变化自己最清楚。对于我来说,学佛真好,不简单,也很简单!

因为有十大愿王与解心的基础,阅读六祖时有所帮助。

阅读的感觉是,之前的海云法师的遣词用字为初修行的我打开了修行入门的许多可能性,来到果煜法师的六祖,是另一种风格,在讲故事当儿有一种严肃的认真,不是那种压迫人的严肃,而是对修行见地的严肃与认真,也因此为之前的修行入门的许多可能性给予了更准确的指引,法喜充满!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性本来就存在,包括了成佛的可能性,也当包括成魔的可能性。
性遍一切相,而无方向性。无常性如此,无我性,空性,真如性皆如此。
性是什么?

佛性,心性也。心以“了别”为性,故众生有心,能了别。
故,受想行识皆心性之大用也。
(事实上,只是讲差别或平等,其实都是边见。除非能了别:在差别的相中,有平等的性;或在共通的性中,有涵容的相。这才是圆满的佛法。)
心性是什么?
明镜?
(烦恼乃心的相,而能鉴照我们烦恼的,是心性也!!)

为何经论中皆谓“本来清净”呢?
乃为我们对众生,还是会有一种方向性的期待-即往正法的方向去修行。

善用此心,直了成佛。

如何善用其心呢?
回顺流,向逆流(回向)
觉照,回溯本源

佛性虽无南北,善根相还是有南北的。

云何才有真智慧呢?
必从证得无我,消融自我,契入法界,才能成就真正的智慧!!

最后,
性是什么?
心性是什么
如何善用其心呢?

参!         


[  Yes! 参吧!]

Monday, October 28, 2013

碧莲_六祖上pg 68-92

无常的道理,以前听了几遍,自当是明白好也是无常,坏也是无常的理论。只是,我还是会很容易接受好的相,但那个时刻是欣喜的,才没有平等心。反之,对于坏的相则会起烦恼。其实这好的与不好的,总归是自己的心性分别出来。行者培训营讲了好多次“每个发生不好不坏”,看了这篇才能体会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但是,佛性是什么,现在才弄懂了。真是吓一跳。

我是认为佛性是好的、光明的;而成魔当然是反其道而行。原来自己已经定下了方向性,完全不懂清静是“不为相染”。师父老说要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原来也是心性的修行。

我刚刚才跟家人为芝麻绿豆的小事生闷气,还不禁为自己的占上风感到得意。我的天,完全没有觉照自己顺流而下,随无明继续造业。这么小的一个发生,马上就看见自己对相的无所觉察与染着。

在差别的相中,有平等的性;在共同的性中,有涵容的相。这才是圆满的佛法。



[心性是了别的作用,因此一切的发生是不好不坏,好与不好是大脑的作用。]

家炜_六祖上pg68_92心得报告

“无常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不管它怎么变化,你都应该安心去接受它。变好也要接受它,变坏也要接受它;而这样,反能在一切变化中,得保持平常心也。而能保持平常心者,就能远离烦恼已!”
这句话,让我会想起我的欧洲之旅,一个变化无常的旅行。
在这旅程中,因为缺乏沟通、策划与协调,导致路线一直更改,进而烦恼心不断地升起,埋怨和争吵的出现导致双方必须在不愉快的心情继续接下来的旅行。
在这期间,我不断地提醒自己,无论如何必须以平常心继续旅行,因为目前的状况(更改行程)已经不允许再作任何变动了,接受它,是一定的;而心情,必须尽快调整,继续接下来的路线。
庆幸的是,最后我以及时放下不愉快的心情,完成了我的欧洲之旅,同时也感谢旅行同行让我看到这情绪的变化,让我精进。
祝福大家~


[把这种体验留着面对任何一个发生]

德尊_六祖上pg68-98心得报告

当遇到顺境时,很多时候都不会记得佛法,而遇到逆境时才会记得佛法的好,我也会有这样的习惯。顺境时往往忘了修行,而逆境却发现用不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顺境时才是最能够修行的时候。所以对佛法感受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人,因为顺境就好像天人享乐那样,忘了修行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往往容易忘了当烦恼痛苦来临时,就已经是我们人生的考试了,因为平时很少修行,考试容易不及格,而且人生的考试不能重来,没有再考的机会。

祝福大家!

德尊合十


[既然如此,那又要如何发愿和行动呢?]

玉英_六祖上_pg 68-92 心得报告

佛性偏法界,尽虚空。
如如不动,无来无去。
逆流回到法的源头。
清净、清净、

空中生妙有。

[请写心得]

溢隆_六祖上Pg68-92心得报告

菩萨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很多时候,法师们也提起,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无明给蒙盖。但众生什么时候开始就被无明给蒙盖呢?而也经常听悉达多太子成佛前被一群魔对付,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有魔,不是只有心魔而已吗?

原来众生有心性的作用,才能造业,受报,修行及悟道。原来善恶之间只是一念之差就是这个原因,发菩提心就往成佛的路,失退道心就往成魔之路。但什么是心,怎样用心?虽然还是在词汇上地打钻,对性与相的关系还无法理清,但知道尽可能不再制造烦恼,及时回向。

这段时间有一些体会,很多时候面对境界时,我都会觉照自己的心。什么是心,我不知道,它没有固定或是实像,我体会到的是感受。我察觉到并不是我所看到的相令我生起烦恼,而是从这个我里面生起的感受所引发的。我并不是因为这个相而造业,而是因为这份染着。我察觉到有些字,有些声音,有些人事物会引发某种类似的感受,但就是无法说清楚,也许是因为这个感觉以这些相来出现。

记得前阵子刚好参加一个心灵课程,身上的感受突然间因为一句话而强烈起来,身体自动的哭了起来,而心很清楚地看到身体的苦却不苦。


[感受也是一种相的呈现,五蕴身缩的皆是相]

碧欣_六祖上pg68-92_心得报告

            “无常是没有方向的,所以不管它怎么变化,你都应该安心地去接受它。变好也要接受它,变坏也要接受它;而这样,反能在一切变化中,保持平常心,远离烦恼”。所以,觉照很重要:现在的心,是往哪个方向去了?这也是我一直在提醒自己的,不管身处什么境界,都要赶快觉照!被人骂时就觉照,知道怒火要烧起来了,就让心停在那里,不起任何念头。
            最近的功课,就是要训练“心性本来清净 ”,让自己的心像一面明镜,不管照到的是什么景象,其功能是从来不动不摇。但是真的不简单,因为见到顺眼、喜欢的人就起欢喜心;见到讨厌的人就视若无睹,心一直在摆动,只能一再提醒自己:非帆动,非风动,仁者心动。一旦着相,烦恼也就源源不断。


[能往内心观照就是回向净土]

长智_六祖上 pg 68-92心得报告

当平时遇到逆境,不如你所愿时或一切负面的情况,我们都会说无常。但,一切的发生都是无常。即使花正在开时,人正活着,也都是无常。竟然一切事物和发生都是无常,这让我觉得时间的每一秒都很宝贵的。所以每时每刻都得活在当下,踏踏实实地过每一刻。时时刻刻保持不知的心,专心做每一件事。
无常是没有方向性的,所以不管怎样变化,都必须去接受它,变好变坏也要接受,任何变化都得保持平常心,这就能远离烦恼。


[很珍惜时间,及踏实地过每一刻,心自然会平。]

燕如_六祖上pg 68-92心得报告

无常,它就是那么不间断的在生活转变,那些来来回回交替的喜,怒,哀,乐间接造就了丰富的心往发达的相发展 ~ 迷失了。曾经在快乐的时候,内心很害怕它转眼就要消失,那该怎么办?傻傻的自我安慰的说:不就一直找快乐,就可以了吗?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假相。

忘记在那个时候,二婶曾说过一段令我深思的一段话直到现在都让我觉得很玩味,她如此说:人伤心就是哭,哭的如何凄惨但过了一些时间就又嘻嘻哈哈,人生就是如此哭哭笑笑,体会各中的滋味,放开了就没事,人生就是如此的变幻无常,这些话也相应发生在最近,一位同事在诉苦说他对一位同事是如此的好,有什么东西都与他分享,然而,他如此的付出,他辞职竟然也不告诉他,让他觉的好难过,一直认为那位同事不该如此的对他。此外,公司最近陆续发生人与事的变化,真让人哭笑不得,由最初的措手不及,无法接受到最近该如何去面对它?这一切的发生,更让我体验到无常都是一直存在在每一刻里,不管好的坏的时机一成熟,它的发生就是这么轻易操纵着我们的心性,细细的体会所谓的一念里牵动着无数善与恶,这真是我所熟悉的一句话一切的发生都在转念中,它就在善与恶里徘徊遊荡。。。  引用“善根有南北”,这似乎在于一个人如他的善根不具足的话,要听闻佛法这会是所谓的无法强求还是随缘?故佛性,本来就是存在的,不管众生觉悟,不觉悟,它都是存在的。但因为众生的无始无明,所以不能觉悟到佛性的存在。故既不能说[佛性不再了],也不能说[佛性乃被盖过去了]然,众生有佛性但是善根不足,那又如何善用此心,才可能成佛??

拿本身的一个例子来说,我的表哥是一位沉默寡言,长辈眼中的乖孩子,也不晓的在什么时候染上了赌瘾,工作赚来的钱全部投资在赌场上,俗语说的好十赌九输,这句话应验在他身上了!虽然如此,他还是继续的赌,越赌就越输,赌性更是变本加历!赌本用完了,当然,首先想到的是向外婆那里讨钱,外婆的棺材本被他讨的快干涸了,就转移目标在兄弟姐妹身上骗取,骗的多终于被拆穿,才说要改过自新,但赌性难改就满脑歪点子,想到去借贷,这一借就惹祸了。就在一天的半夜里,借贷的人就拍门追债,吓的他连忙躲起来,这时侯大家才知道表哥向大耳窿借贷,之前保证改过的他让大家对他都心灰意冷,也打算让他被大耳窿教训,但是,大家都念在亲情还有外婆的份上也就再帮他最后的一次,也警告表哥再不悔改就要与他脱离关系, 听说经过这一次表哥有改过了,但随侯大家都不知他的去向。怎知,就在一天里,母亲接到大伯母的电话说表哥车祸去世了!!原以为那是一场意外事故,但是,经过调查得知表哥是自杀!!因为他又把持不住去赌了,据另外一个表哥说他又欠了一笔债额。在收拾他的一些遗物的时侯,发现了一本小册子,里面写了一些他要戒赌的字眼,但令我们震撼的是他竟然写了很多很多的 ~ 阿弥陀佛,这是他向阿弥陀佛求救吗?还是他在向阿弥陀佛忏悔?

这一遍的六祖坛经,连接这件事故让我感触到表哥最终有醒悟,他有善用此心,直了成佛。然而,说是他的善根不具足所以与佛法擦肩而过?仰是他的福报不具足?因此最后以结束自已的生命来划下句号。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于唯心所照,所造?我又觉悟了多少?。。。

[善用此心是指“做到”,你表哥的心是知道想要改过,但是力量不足,外来的诱惑太强,覆盖了悔过的心,确实是善根与福报不具足。若要成佛就必须忏悔和修福修慧才能善用此心。]


道和_六祖下_Pg 101-125_心得报告

看了这段六祖坛经 -- 付嘱品之辨正后,整个感觉是更能体会果煜法师一再地提到的 -- 虽说禅宗是顿悟法门,但也要有渐修的体验,一面修一面证入。那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就不会盲目的跟,因为很多人以为禅宗是顿悟法门,“不立文字”,所以都不注重基本功,就算有时候察觉到有观点的不正确或差异,也不了了之,认为只要“顿悟”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除此之外我近来也在研读“成佛之道”,在闻法趣入章有提到我们要听闻正法,应常随善知识。从这里我也庆幸自己身边有善知识接引看这本六祖坛经辨正,让我能够在读这本殊胜经典时,能清楚明了其根本意趣,还六祖惠能度众生之本来面目,我们学禅不就是要找回本来面目吗?



[六祖坛经辨正也是还六祖坛经的本来面目]

芳旗_六祖下pg101-125_心得报告

性乃遍一切处而无方向性也。无常性能使花开,也能使花落。在自己的生活上,发现自己无法接受无常。自己从小到大的兴趣一直在改变,这不是无常性吗?在学校执教的当儿,一开始是无法接受学生的“顽皮”,总觉得他们一直在打扰教学。但是,看回自己,这一群顽皮的学生或乖巧的学生都是无常性,都是相也。为何自己要去分别顽皮与乖巧的学生呢?当下看到自己的不足,立即忏悔,祝福自己也祝福学生,心情就没那么紧迫了。呵呵~


[了解无常性可以帮助自己放松已是一大幸福]

世一六祖下_Pg126-151_心得报告

看了这几十页的内容,还是一样的在读着果煜法师的批判,也没有太多的心得。
修行,关键在于见性。然而现仍是凡夫,未见性,心固然不能自在,所以继续在烦恼轮回。那么接下来的一句就会是:还没到,继续。
这美丽的世界实是一个魔界,而我们众生却都是着相的魔,是一只一只扑火的飞蛾。离相即离魔,我们当然也希望能想佛陀,能像禅师们能够破我离相开悟;然而,我们还只是凡夫,个人的因缘经历不同,个人智慧根器也不一样,唯有继续修福报,为自己累积福德将来成就佛道。


[这世界是美的或是魔界全看你的心,心想要转凡成圣,当然有愿必成。]

道琳_六祖下P101-125_心得报告

 [修行的关键在于是否见性。以见性,心才能自在,心才能圆满。若自性见不破,我慢心不除,连见性开悟都不可能,更何况成佛?]
            见性是这一生的目标。跟人在一起的过程中,会看到我执、我慢,也因为自己抓着这些妄想执著,心就不自在。当看到我执我慢时,反观回以往,会认为自己不怎么执著或是傲慢的人;其实再仔细看回,并不如此,而是自己看不到。目前在这么殊胜的修学环境下修行,以及和多位善知识一起生活,就算看到我执、我慢,就算还是会恐惧,但是改变的力量却很强。从看到、恐惧、不自在直到接受放下,回到不知的心,这样的过程从长到越来越短。当察觉得快,回到不知的心就不会导致不自在。无论发生任何事,只要注意力在丹田,妄想执著比较容易断得快。
            感恩三宝的指引与加被。


[继续,欢喜再做下一次!]

联俊_六祖下P101-125_心得报告

修行对我是学习的体验,很好的经验。我们身为佛教徒以佛法为皈依,与生活打成一片,如清凉的法水,最终开悟见性,展现无比的清净。在失去方向感而看不到前方的终站,同时还是单身的生活确实免去许多迫使人生成熟的关卡。我时常思考如何让自己活得自在、有尊严的。有意义的修行活动和有益身心的运动,可能就是为自己制定的人生计划。最好的准备,当然是享受生命当下的美。我们所做的事业,钱财赚得再多,当人生大限到时,最后还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最近周而复始的生活使我忙碌极了,烦恼也跟着接踵而来。我觉得烦恼是自找的,所以要放开心胸、把烦恼抛开,就不会孤独和寂寞,才活出有质量的人生。人要往前看,过去的都已是过眼烟云,不执着于过去的逆境,懂得放下,就能活在当下。世间万法,缘起缘灭,平常心看待事物,眼前所见的即能处处皆真如。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甚至把污泥当滋养,而能开出洁净的花朵。在人生中常有的困境,如何转逆境为顺境,并将逆境化为成长的动力,而开出如莲花般的花朵?花朵的开跟花朵的凋谢,体悟到世间无常,而我能够在祥和的佛光中普照着,感受到法喜,实为殊胜的因缘。学佛路上,不断随顺着佛法给的因缘,犹如一棵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不断生出新的菩提种,生生不息的传承,找到见性的自己。
学佛路是遥远的,致使我从独自摸索佛法到喜欢并身体力行。觉得有佛法的人生是过得非常踏实的,拥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命。很多人学佛的因缘,并非是对生命有所感悟而接触佛法,或者是佛法的真善美,而接触佛教的。从刚开始对佛法的摸索,到心境的觉悟,在学佛的路上广结善缘。现今有了电脑的辅助,互联网加速信息流通并突破传统后,只是在家上网就获得许多信息。掌握大量信息追求更好的待遇,不断自我升华,让我在对的时机,找到理念一致的合作伙伴,以及适合的道场。目前我有这种福气,使我在因缘配合的当下能做得更好。

联俊行者祝福大家

[什么叫着找到“自性”的自己?]

Saturday, October 26, 2013

俊伟_六祖下pg334 -351_心得报告

当在公司里坐在身边的人在谈论自己的是非时,耳朵无可避免的收听到,心对这种接收很快就产生排侧,另一方面,对所接收到而产生攀缘的心念同时也生起。。一方想要求得一片宁静,另一方想贪图知道更多。。两个念头同时互相拉锯。。整个发生的过程又有一个心如旁观者般地察觉着两个念头的生起。拉锯。灭去。。到最后恢复原状继续工作。。才发现原来两个念头的升起,拉锯都是妄想执著,清楚它,不去管它让它自然灭去就好了。

[如是。]

俊伟_六祖下pg277 -302 _心得报告

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去寻找某些东西,或是看内心升起的念头来衡量自己到那一个阶段,从而来肯定自己, 原来都是在著相求菩提。当放下这个时, 心就去攀岩另一个,这句“你要先放下就开悟,还是等开悟后再放下”!又再刺中我的要害,原来还是没能做到当下就放下。时时提醒自己当相现起时就放下对立。。。

[Checking too much, put it all down]

俊伟_六祖下pg257 -276_心得报告

从见性清净,不着相,才能广大包容。。。
如果那人和自己没有很深的关系通常都不会太在意,或升起染着心。反之对亲人的染着会特别强烈,当妈妈的一些行为和自己不相应时很快就会排斥和否定她,有时还会责备她。。。要如何在看见她的不对而又能包容她呢。。

[放下期望,就能包容。]

俊伟_六祖下pg235-257_心得报告

新工作的每天忙碌,总是感觉不安顿,心还是以为安顿就是不忙碌,慢,或停顿。。。。。
生活哪有可能停顿呢?小溪的流水总是不断地流,心念和生活总是不断在生灭,运做。。。。看着流水,步入小溪感觉清凉,湿,看着心念升起,灭去不去理它。

[认为忙是因为要求闲。接受忙,心就安。对观念是以just reflect的方法就能实践无念。]

俊伟_六祖下pg205-235_心得报告

最近在拜忏时会想。为了什么拜忏?。是发露忏悔, 还是因为面对到生活上的不如意,想要求得如意才去拜。发现自己还是会有想求得现世乐而拜的心,那我还不是和普罗大众一样,当生活不如意就去烧香拜神求福求财?内心冒出这句话“若以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阿!我还是以有所求的心来拜佛,何时才能开悟!? 回到应无所求而拜..

[见迷即悟。一切都是普贤境。]

俊伟_六祖下pg174-204_心得报告

无念,只清楚看, 不起我在看,乃现在看的分别意识。。。
在泰国的一段时间,每天都在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看着庄严的佛寺,看着忙碌的人群, 看着路边的酒吧性感女郎,看着叫卖的小贩。。。就这样礼敬,路过,买吃。。。。。生活就这样的进行,内心不起喜欢,或不喜欢。。心平静的过着每一天。。。,回到工作岗位就投入地工作,做该做的。杂念不时还会出来胡思乱想,拉回来继续。。

[心平静是好,但不要掉入枯木依寒岩。既然无念,为何害怕杂念?]

俊伟_六祖下pg151-173_心得报告

禅坐有没有进步,主要是从知见和心态来建立的。。。真正的默照,乃只是看着水流,而非我在看也。。时时,处处,念念回向关照。。
以前听闻开悟是烦恼的止息以为就是烦恼念头停止了不在升起了的意思,一直努力在静坐时不让烦恼念头升起,原来是错误的。念头就像流水般川流不息,有时可以做到看着它升起,灭去,但如何才能做到看着水流,而非我在看。。。
看就是看。。停

[为何要停。只须回到当下,what are you doing now 即可。]

俊伟_六祖下pg77-101_心得报告

“生死无有来去,只是在不同的因缘中,乃有相起相落的变化。。”
有一段时间脑袋长会冒出这念头,这生不能出家修行,发愿来生可投生出家修行。这种念头就像把一切都期望未来。真的会Beh Tahan 自己,给自己脑袋打一棒!问回自己怎么还想再来投生阿!真是愚痴!应当这生就努力体悟实相。。。这种自己敲醒自己的情况常常发生,脑袋的荒谬念头原来也是无有来去的相。。放下放下,回到现在做该做的!

[对了,这就是无念。但却时常会掉进害怕的区域这是智慧之不足。]

俊伟_六祖下pg35-55_心得报告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长,观法无我。”
以前以为观无常只为了舍去贪念的事物,当不断的用舍弃的心态时久了反而落入不正确的抗拒心。当看了这句“因为无常,所以我们就的放得下, 对一切境界的变化,都得承担,接受。。”再次提醒自己,要时时刻刻不贪染事物,也得承担,接受一切境界的变化。这心地却像一头莽牛,要时刻看护,一不留神就会糟蹋田地。

[修正观念,是智慧增长。]

俊伟_六祖下pg1-35_心得报告

心定不乱,不矛盾,清楚杂念,在生活中有时是可以达到的。当身体和精神充沛时都比较容易做到。但当身体开始疲累时,感觉心就会容易被影响,加上身体疲累或休息不足时口腔产生溃疡,心就随着而起对痛的抗拒,都是因为对舒适的执著。也许是让自己过于舒适,滋长了对身体乐受的贪念,发现拜忏可以帮助减低对身体舒适感的执著,当拜到第60拜时双脚的酸感就会产生,不去理会那感觉而继续拜下去久了就不会抗拒了。

[心定不乱是指对乐受和苦受都不执著。学禅重要就是要超越相对之相(受)。]

俊伟_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二-心得报告

出生,长大,生病,老死。。忙忙碌碌那么辛苦到底为了什么?

小时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后来因为要以后得到好工作而努力,那为什么要工作?因为要找钱,为什么要那么多钱,因为肚子会饿,身体会病。。觉得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等死,有时活的不耐烦了会和身体搞对抗,不吃饭,但最后还是投降。如果生命的终点是坟墓那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的活下去?

后来因被一些伟大事迹感动,认为干一番伟业为人生的意义。

再来,接着发觉那只是自己的妄想执著,就随着放下了。。。

那现在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为的就是弄明白如何不用再活下去。。。。


[不用再活下去会有厌世的感觉。弄清楚解脱之道更实际。(唯一的路就是修行啦!)]

俊伟_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心得报告

问世间情为何物,至叫人生死相许。。。


人之所以对某某人或事物有感情,都离不开五官产生的感觉/感受后生起的贪著,错误认为那是,可爱,可意,可念处。这是从我自身对美丽的风景,花,人,物件的反应发觉到。此外,更有以为感受为我的和思想为自我而更加强对内(内心)外(个体)的贪染。

对于繁殖, 人每每都会错误以为下一代拥有自己的血统,而以为自己的生命得以交由下一代作为延续,而又是对自我的一种扩张。

而情感,都源于对自我内外的强烈染着而衍生至对其它个体的占有。这种不断的自我扩张以情感(爱情,情亲,友情。。)为强烈占有的一表现方式。而占有又成为人的生存意义了。当不能再占有某人某事物了,生命就无意义了。

多年前曾经也有因对某人产生强烈的占有而生起重重痛苦的感受。甚至做出愚蠢的行为。然,现在则以感恩的心来对待另一伴。因两人都感受到生命之苦,而希望透过互相帮助最终得以朝向解脱。


[只要有共识,将是一对善法侣,也是好同修。也要一起爱教护法。]

俊伟_六祖辩证下 _Pg 126-150-心得报告

开始学禅时不能明白为什么要问那不相关的问题,那麻有多少斤和我的烦恼生死问题有何关联?后来感受到直接式反应的效果,才比较能接受。比较认同果煜法師讲的参当下的问题的源头。“为什么会有贪染这东西 的念头。。。。”

[参吧!]

俊伟_六祖辩证下 _Pg 101-125-心得报告

常想如说佛性常清净那么我为什么常有不善的念头升起导致不善的习惯,在上一集谈到修善,行恶都是佛性时有少许认同的。因性的作用而产生的种种行为本质上只是因缘和合的发生。修行要见性,那见性是体悟它的作用吗?当我知道一切相 的作用后为什么还会贪染种种相呢?。。。。。

[因为过去的惯性来得太快及习惯了。若是抗拒恶念生起那就著相了。Only just reflect.(参考国丰Pg92-Pg123)]

俊伟_六祖下p55-75-心得报告

中道法。。虽然听闻多年但还是不能时时应用。有人问起什么是中道时也只能用些术语回答,现在才知道当化能够除矛盾,统合冲突,圆满两边就是中道。但每每要圆满两边谈何容易?当爸说要去东边吃,妈要去西边吃,我这驾车的顿时不知如何侍从,看着自己嗔心顿时生起,只能选择最容易完事的。虽然自己不执著去那一边但为不知如何满足两边的意愿还是会起烦恼的。这也表示我心还是有不明实相的执著,以为可以满两边的愿望,世间事哪有可能鱼和熊掌同时兼得。。
[把车停下来,请爸妈谈妥后再开车。]

俊伟_六祖10(II)-心的报告

1 0 0 1 1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0 1 0 0 1 1 0 0 1 1 0

1 0 0 1 1 0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0 1 1 0 1 1 0 0 1 0 0 1 1 0 0 1 1 1

0 1 1 0 0 1 1 1 0 0 0 1 1 1 0 0 1 0

以前开始上电脑班时老师说电脑的一切都从1 和0 开始演变,从没有弄清楚那是什么回事。后来学佛后,再看过MATRIX电影那一幕男主角眼里一切人和环境都变成0 和1不断的闪动,顿时感受很深。后来再读到性相寂然,包含德用后有更深的理解。但为什么明白后还不能时时如实运作,还在错误的认为有个我在生,在死。后来更错误的认为有个我在修行解脱,有个境是解脱,又不断想得到某种解脱的境界,原来我还是透过拥有来自我肯定,恐怖的心不断的攀岩执着,何时才能如实放下。。。

灯管不断闪着,虚空如实变化。。。 0 1 1 0 0 1 1 0 0 0 1 1 1 0 0 0 1 1 。。。。

[根深蒂固的『我』已成为惯性。在努力,总有一天会到。]

俊伟_六祖10(I)-心的报告

“一个真见性开悟者,即能在缘起缘灭的变化世界,当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从小就爱看人,看事情的发生,看周围的变化,就抱着疑惑的心看着,看着人吵架,看着人去世,有时再看着自己起烦恼做傻事,就这样抱着旁观者的疑惑当个参者。在发生的过程中有时是任由摆布的,但有时又以为一切可以靠努力去改变的。在投入生命的当儿要如何才能安于座又不偏空。。。。。

[保持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正确的操作]

俊伟《六祖坛经机缘品-09(II)》心得报告

转识成智。。。感觉就像在愚公移山的故事,每一天的贪嗔痴,每个念头,一天一点,一天一点,看不到尽头的“山”,只有继续,再继续。。。

[知道时还没到,到时不知道,总有一天会到。]

俊伟《六祖坛经机缘品-09》心得报告

内外统一,明心见性,都听很多了,怎么这星期被骂了受丁点委屈,心还是起嗔恨心,执取有一个人,有一个我,有个境呢?是心反应太快来不及停止么?回到基础,拜吧~

[good!]

俊伟《六祖坛经疑问品/机缘品-08》心得报告

修行是要内外不迷才能见性开悟,自问对外的物质还没有严重迷恋的程度,但对内在的我却无时无刻的贪染。以前曾经有过车祸的经验,大部分的痛楚根源来自于心对色身舒服感受的染着,虽然当时体悟到心只要知道那是痛就好,停止种种杂念。但这力量还是有限的,当一段时间后,心“自然”的又对身舒服感受起着染着。就像春草,拔掉后,一段时候又生。如何才能达到时时保持内外不迷的心?我想要靠禅修的力量吧。

[智慧能够放下对身的执着。keep don't know mind and just reflect,自然有乾坤。]

俊伟《六祖坛经疑问品-07》心得报告

“从因来分析,能与解脱道,直接,间接相应者,才有功德也。既然目标很确定(解脱),那我们所作的与解脱相应如布施,持戒,念佛,颂经等等是事项与解脱道有几分相应。。.”反复思考了许久,我每日所做到底有多少巴仙和解脱相应呢?今天又在和她讨论去买钻戒的选择时,因为之前花去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比较,突然冒起念头,这和解脱有相应吗?当然本身是肯定这种事和解脱是不相应的,贪爱一颗石头又如何可以解脱?内心想是否可以舍掉这选择,但很快的又矫正自己的想法,戒指的作用就是用在婚事上的,执着舍掉还不是另一个我执和我慢的表现?后来就选择个则中的方案,找一对朴素实用的用于日常就好了,有机会另外再找个像样的给她吧。

初听闻佛性常清净,很快就会感觉是内在有一个佛性,脑袋很快就掉入外道的灵魂我见,所以一直不能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心性是无所不是,不再内,不再外。”外头的山河大地怎么可能和我一样呢?原来又是我执的作怪,又在染着这色身是我,念头是我,当回到根本时,去体会世间和色身不断的运作不断的成住败坏空,就是佛性的体现。乌云是佛性,牙痛也是佛性,就是如此。

[喝茶时,茶和你是统一还是分开?钻戒是心的表达。具足3C即是解脱自在。]

俊伟《六祖坛经自序品-06》心得报告

经日为购屋奔波,寻寻觅觅都没能找到吉屋,解二连三的不顺,搞的还去了一趟土地公庙求拜,还有点不能接受自己的行为,怎么修学佛法求解脱之人还反去求神明了事。一段时日后,心从紧绷的执着到回复平静的看待,从明白无可求到接受,心挣扎的越久烦恼痛苦就越多。
听了开示,反复回念“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个肯定的念头冒出,购屋只为安顿身心,日后可做修善结缘之用,秉持不变的信愿,就去接受每个发生的缘吧。

[拜了土地公就满愿了是吗?]

俊伟《六祖坛经自序品一05》心得报告

“无住生心”这话特别有印象,早在未正式学佛前收到一枚印上这四个字的锁匙扣,就这样保留至今。上金刚经课程时听见:“无我相,无人相,无受者相。。。”内心总会不断重复这句子,以为没有执著三者就为之无住,而后生起的心就是开悟的心。听了开示后才明白,哪里有心可得?执著“心生”不也是执著我的一种吗。。可见我的我执是如此“自然”地渗透每个念头。对外界的相是比较可以不执著的,但感觉这个我对自身的染著是根深蒂固的。要如何让我放下我?哈哈。。。累了去睡觉。。



[对!饥来吃饱,渴来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体会不知的心。before thinking, just do it.]

俊伟《六祖坛经自序品一04》心得报告

以前常看见大乘经典提起佛性常清静总以为说的就是人好的或善的,也没有多加思索就自然的以二元法来分化,更加会排挤不善法的升起,自以为用石头压草或连根拔起就可念念善法反而有时会更加烦恼。在这几年的经历中,不时会思考和疑惑,那些盗贼和妓女可不是天生就想成为的,而他们的佛性又在那儿呢?就像禅师问:“狗有无佛性?”。原本以为那些不生善法者又那会有佛性呢?后来又觉得因果虽有,但善恶却是人因道德生活规划而套上的,本质上只是因果运作而受报,但很自然的人还是喜欢执著二者其一。现在开始体验自己的清静佛性,了别时时不被外相影响,原来这就是清静佛性。



[化二元为统一,超越相对,即是清净的佛性,也就是Don't Know Mind]

国丰_六祖上pg316-351_心得报告

无可否认,“忙”就是自己生活的最佳写照。师父说因为我们心境不能统一,所以才会“忙”起来。不是吗?我们总不能老老实实的在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每每做事时,总会意念纷飞,很多的想法。就连自己在写这篇心得报告时,偶尔也在想着待会儿上班的事情。

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忙”往往成了一般人生命有无价值的指标,仿佛不忙的人生是虚浮的。所以我们习惯让事塞满了自己的生活,好像要把所有的事做完才能安心。但是,当把手头上的事情处理完毕后,我们又在找事情做。

“忙就能了生死吗?”师父这句话让我很有感觉。我们一生汲汲营营地生活,不断地去追求以满足自己空虚的生命。像只在羊群中的羔羊,当大队在快速的往前移进,我们只能跟着走。在飞快的脚步中,我们忘了自己为什么总是跟着大队走,也忘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人生就只是这样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解决生死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事。难道自己还要当一个迷途的羔羊吗?

国丰

[迷途的羔羊不是已找到了归途吗?]

国丰_六祖上pg231-268_心得报告

师父提到《法华经》中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富人家的儿子从小失落他方,根本忘了自己的父母是谁,所以变成乞丐到处流浪。是的,我们何尝都不是流浪于茫茫生死之海。我们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五趣中轮回不息。每每当我们拥有了色身,又得去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生命历程。到底我是谁?我为什么有这个身体?我来到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这或许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至少我自己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个失忆流浪者,常常在问自己的父母是谁?自己的身世是什么?为什么会到处流浪?

原来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佛,就像流浪者忘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如果我们本来是佛,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烦恼执着呢?就是因为自己习惯用思考作意来面对一切相。一切相呈现时已经是“果”,它既不好也不坏。给予它好与坏的,是我们的识性。我们给了这个相一个定义,也让这个定义影响了自己起心动念,蒙蔽了自己能够看到的“因”。“众生用我见作意思性,故有我及非我。”凡夫就是因为思维作意,不能直心面对一切境,所以在会有你我好坏美丑喜恶之对立。

我们忘了本来那颗纯净污染的心,我们忘了本来具足的佛性。我们到处流浪,就算遇回自己的父母,也会不为所动,只能擦身而过,继续流浪。直到当我们开始问自己到底是谁,答案才会显现,回到生命的故乡。

国丰

[现在已知自己是佛,做佛事吧!]

国丰_六祖上pg268-316_心得报告

若能见性而不着相,心就能广大包容一切。法身本清净,涵容一切,既不好也不坏。清净的法身通过种种的相而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见。一切我们面对的境界,就是依性而起的相。所以,师父提到“一切相即是真如之相”。既然是“真如之相”,那么所有的相本来就已经圆满了。既然圆满了,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和“佛”的外相有分别,其实没有本性却是一样的。

然而,凡夫是执相的众生,一遇到境界现前,就会被境转去。殊不知每一个境其实已经是果。已经发生了,必定有因有缘,也已经不可逆转。我们保持一个怎样的心面对境界,自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也是解脱抑或轮回的枢纽。倘若我们每每境界现前时都以分别执着的心,那么只好继续轮回。开悟者的心如明镜,境界只是境界,不会去作意分别,所以烦恼自然不会生起。这样,佛菩萨才能真正发挥正确的处境、关系和操作,把一切发生用于帮助一切众生。

以前当听到佛菩萨有千百亿化身,就会觉得不可思议,也不可能,顶多也只是后人因为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感动,用以譬喻其精神的伟大。但是,现在以“体相用”来看待佛菩萨的千百亿化身,感觉却非常亲切,因为本性清净,所有相皆依性而起。佛菩萨因为摆脱了一般凡夫用大脑的习性,所以能够把一切“相”的“用”发挥到极致,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既“身在不同因缘中,而示现差别之用。”体相用无所不是,无所不在,何不是佛菩萨的踪影。

国丰

[请问邓国丰应以何身而度化众生呢?]

国丰_六祖上pg210-231_心得报告

师父提到《法华经》中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富人家的儿子从小失落他方,根本忘了自己的父母是谁,所以变成乞丐到处流浪。是的,我们何尝都不是流浪于茫茫生死之海。我们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五趣中轮回不息。每每当我们拥有了色身,又得去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生命历程。到底我是谁?我为什么有这个身体?我来到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这或许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至少我自己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个失忆流浪者,常常在问自己的父母是谁?自己的身世是什么?为什么会到处流浪?

原来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佛,就像流浪者忘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如果我们本来是佛,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烦恼执着呢?就是因为自己习惯用思考作意来面对一切相。一切相呈现时已经是“果”,它既不好也不坏。给予它好与坏的,是我们的识性。我们给了这个相一个定义,也让这个定义影响了自己起心动念,蒙蔽了自己能够看到的“因”。“众生用我见作意思性,故有我及非我。”凡夫就是因为思维作意,不能直心面对一切境,所以在会有你我好坏美丑喜恶之对立。

我们忘了本来那颗纯净污染的心,我们忘了本来具足的佛性。我们到处流浪,就算遇回自己的父母,也会不为所动,只能擦身而过,继续流浪。直到当我们开始问自己到底是谁,答案才会显现,回到生命的故乡。

国丰

[现在已知自己是佛,做佛事吧!]

国丰_六祖上pg184-210_心得报告


见性是功,解脱为德。真正的功德原来是要从见性去完成的。功德是跟解脱道相应的,离开了戒定慧,就毫无功德可言。如果还有执取,最多也只有引致众生继续轮回生死的福报。

所谓功德,都只是凡夫的标签。由于凡夫执着有功德可成就,所以才会对闻思修戒定慧有所向往。对于已经见性的圣者来说,即没有成就功德的人,也没有可成就的功德。在圣者的世界,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地循着人的本来面目去运行,而能时时保持正确的处境、正确的关系和正确的操作。

当风吹来,幡自然摇摆;当风止了,幡也跟着停止。幡总不会“想”在风吹来时不摇摆,也不会“想”当风停了自己还在摇摆。这就是风和幡的本性,就是那么的自然,不做作。而凡夫如我,因为习惯思惟作意,凡事对立而不能圆融,又如何见性开悟呢?然而,如“性”普遍存在,那“性”不也在对立中吗?就是因为我们“想”,才有执着,本来存在的“性”才会被遮蔽。

能在对立中超越而见其性,为实修之真功夫。

国丰

[各种差别相的平等“性”是绝对的,超越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