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0, 2013

苏倩妮_六祖上p 92-123_心得报告


 福报 ~很感恩生命当中遇到的善缘,也是自己的福报。学佛后了解到这福报事业的显现,它会过去的(无常)。所以自己的人生向往善方面发展,生活当中会累积福报,盼生命发展是明天会更好。但确立自己的人生观要向善发展,生活当中会遇上很多挑战(境),还是无法面对。检讨这个过程,所发生的因~为什么发现自己是没有智慧去面对每个发生,虽然依善为主,但过程还是会苦。
智慧~ 了解到自己是缺乏智慧,所以会找些善知识和参与活动学习。这段日子体会到,真正能体会智慧是从实践中增长,不停留在知识层面。现在不断提醒自己历事练心,要从经历事成长。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吃喝玩乐也是一样地过,忙碌生活也是一样过,最主要还是能体会当下的觉知。
感恩生命的喜悦!


说到就要做到

苏倩妮_六祖上p 68-92_心得报告


感恩提起心,写下心得报告。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语言文字真的对自己来说有点深,需要消化。在整理心得方面不容易。又再看回自己是没有从语言文字有所体会。
无常~
无常的发生在于事情转好或变坏时;但是生活当中,往往忘了,观无常时,也要在顺境时看见无常。这样才能警惕自己,生活在做每样事情是要增上成长,因为顺境也会有过去的。在<六祖>里提醒,我们要学习在经历无常时,所报着的心态-以平常心面对,要能接受每个当下的发生,这也是自己的功课,学习这个功课能让自己远离烦恼,身心便自在。
心性的作用能成就生命,也能堕落一生;因为是相上看见无常的发生。生活当中真的很有趣。生活也因这一颗心的作用而发展。知道要向善发展,但是行为就往往没有正向发展;也因这颗心的作用。要建立好这颗心,也就是要在每个发生做出检讨,心要回向于正向发展,觉察生命!
感恩!


说到就要做到

碧欣_六祖上_pg92-123_心得报告


            “若未见性的凡夫,则必随所见到的相不管是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心中所感觉到的,而去攀缘、取舍、造业,这就称为心随境转”,完全是过去这段时间自己的真实写照。
着相。执着遇到的人事物,没有清明心、没有正念让它断,一直在尘埃里打滚。不明白缘聚缘散的不变规律,还苦苦执着,往往正念回来,已经是后知后觉的事。
扫除尘埃就像扫地,有句话说:“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提醒着我时时勤拂拭,让心回到本来的清净光明。因为没有修,发现清净离自己好远好远。
是时候,回到原点。

为了减少烦恼,只好继续努力

御珑_六祖上_pg92-123_心得报告

“众生著什么相?”
“心相跟身相。”
“身心细分就是五蕴〉〉〉〉〉
〉色
〉受
〉想
〉行
〉识
如何不著五蕴的相呢?
答:知见立知,知见无见!!
答: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不知,参!!!!!


心本来清净,是谁在时时勤拂拭?

碧欣_六祖上pg123-165_心得报告


          “思和知的关系,分作四个层次来讲:‘思而不知’跟‘思而后知’,是没有修行的层次;‘不思而不知’,是修定的功夫,使心隔绝于六尘;‘不思而知’说,如果心很清明了,这时则不需要再用思维的方式,就能朗照一切了。”
            但是,也因为“思”,人才有“我执”,才会从心所而能造业。果煜法师解释说,以一般人在思维的当下,则一方面内有一个我能想;同时,外在却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前提而作判断。
所以,我们常说人是自私的动物。日常生活中,会作很多的“假设”,就是会被说成“想太多”,我想这就是过度思维的结果。特别是在工作跟同事相处时,时时都在犯这个毛病,擅自解读他人的想法和举动,而且还一再让念头无休止地延伸下去。庸人自扰的后果,就是平添许多烦恼。
只要能够掌握大原则,用心多去观察、(不过度)思维、探究,法就在身边,就能以觉悟的法,慢慢断除习气、业障、无明,进而证得大圆满境界。

知道想太多就放下吧!只要我们有很明确的目标;直往前进,烦恼就会平息。


御珑_六祖上_pg123 -165_心得报告

生命的整体是什么?
三宝的整体是什么?
佛法的整体是什么?
当考虑的范围是从狭隘的自己,或从一个小单位出发时,整体不见了!!
当自己属于某个单位时,有着该单位的立场时,整体不见了!!
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拉着弦不放,为的就是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单位,整体被瓦解了!!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万缘放下,感受到丝丝片刻的宁静。。。

整体在那里?

是谁在制造整体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慧慧_六祖上_pg92-123_心得报告

对于师父给的功课:如何不被对象染浊或不着相。这一个月下来,我如何不被对象染浊。我就拿两个最平时我最常犯的来举例。第一个是:每次我当我拿到一样东西,尤其是书本或纸张,我都去检查它是否完美无瑕,如果当时有得选择哪个最美,我就完蛋了,我都一定会去选最美的才拿,我一下子就会被染浊。学佛后,我开始发现到自己的不足,我知道不是每样东西都可以十全十美,虽然老习惯还是很难改,但自己有点小进步,就是至少可以在后知后觉。我还需要参!第二个则是:上面子书。每一次我都会被大家post的东西给牵引去,不知不觉地就浪费了许多时间。其实,佛学班老师有教过很简单的步骤,就是直接到window的右上角点击打岔,但是但我回过神来,就有点迟了。所以,只有参!
对于不染浊,很多时候,我会发现,不被它牵着去,也就是转念。许多负面或不好的东西,只要我换个角度去想、去看,它就是件很美好、甚至是美丽的事物。就好比如:我会很奇怪为什么本来这件事本来可以这样做,但大家却喜欢用不同的方式,一开始我觉得可笑,但但我念头一转,向大家了解后,才发现其实因缘不同用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只是,如果当我一开始就已经生气了,我就会被牵引去了。都是到事后自己才惊觉或需要同修提醒。这是不是六祖谈到的待思量,即不中用呢?
          原来福慧双修是指分开修,我们应该要福慧两全,也就是以智慧为引导方能不产生对立。很多时候,我们的确都分开修了。此外,师父也提到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卖弄吹嘘,但当高人在前,却什么都不敢说,我也在生活上遇到许多,而且发现自己好像有点倾向于这个方向,需悬崖勒马!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很多时候,大家都把因缘不具足当作口头禅,但事实的确如此吗?是否有尝试让自己具足因缘?那天听星云大师的开示,再加上妈妈的想法,我领悟到的确许多条件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的,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不需要期待他人给与帮忙。当然,在必要时,我们还是需要别人来成就自己。就好比如早睡早醒,是可以自己做到的,但如果还是办不到,刚开始需要别人叫醒,但自己还是需要慢慢学习自己起床,因为修行这条路还是需要自己去走,而不是别人帮你走。
          再来,自己是否喜欢自夸呢?很期望得到大家的赞同,但这些都是不正思维。发现到自己最近好像都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去做事,已经忘了自己的原则、底线,好像都已经迷失了自己,好像已经变成了最近看影片里的那只苍蝇那样,别人做什么就跟风,别人怎样就怎样。当初那个单纯的慧慧已经不见了,而且朋友也问我怎么你就这样变了?我才如梦初醒,自己一直都在为了他人而活,自己呢?是否有常常忆念起三宝?是不是都没走在中道上?
          最后,前天的拜佛,拜得很辛苦,一度觉得呼吸困难,因为自己一直在轮回那件事情。最近无论自己在做什么,那个人不好的行为举止都会很自然的浮现在眼前。我累了!我希望可以不再面对他,因为无论我怎样做,他都是这样顽凝不顾。还好,展恒和维懿的强心剂来得正是时候,谢谢你们!我知道我已经尽我的所能了。我会继续努力参!慧慧合十 _/\_

参什么?你怎样参?
关于待思量,即不中用。请参阅page 95-96

Monday, December 9, 2013

德尊_六祖上pg92-123_心得报告

学佛之人该耕耘福田,但必须以智慧为引导,可是我们身为凡夫,还没有看到诸法实相,所以在修福报时可能有时有漏也可能有时无漏。那修福报,该等到有智慧了才 能做吗?如果没有做,又怎么体验布施的好呢?师父解答了这个疑惑,虽已见性,未必即能保任,乃须悟后启修也。学佛虽未真正看到诸法实相,但却已知道,所以才需要时时观照,念念回向,才能勿使惹尘埃。学佛了,应学会时时观照,学会调整自己,念念回向。

【请问你知道了但做到了吗?】


燕如_六祖上pg93-123_心得报告

学了三天半的禅修 ~ “不知的心,回到当下”。
在这学习期间,看到,听到,尝到,触到,种种的相随着境界来与我对碰,不晓的为什么那段时刻,心特别敏感?感受到就是自已不断在做反应。杂念一再的升起,明明知道要回去“不知的心,回到当下”,但是,发觉心就爱与杂念交流(心呀,心,你呀就是爱自找麻烦)。。。

然,每每回到当下,都像是重新开始的我?再由不知的心开始,回到当下。。。我是谁?不知。他就是如此吗?

从禅修回来的第二天早上,驾车上班的路途中,突然,一辆摩托车靠近我的车旁,那是一位印度同胞,向着我说话一边指着我的车,这突来的情况,让我意识到他要打开我的车门然后打枪,心里害怕的不理会他,只想着把车开快,而他重复的指着我的车不一会儿也就离开了。当时候,就一直在想,好彩!没被打枪,没打枪,心吓着了!在继续驾驶中,不久遇到了红灯,把车停下来的时候,停在我车旁的一位马来同胞,向着我说话,然后指了指我的车,我把车镜按了下来,问他什么事?原来是我的车门没关紧!!连忙的向他道谢后,随即把车门关紧。之后内心好愧疚对刚才那位印度同胞的偏见。

在现今动荡不安的生活;人人自我保护的警觉性是如此的强烈,无法避免的心态,造就五蕴著相一一都被扭曲了。这事件发生,如实反照,我当下就是染着了相。但,无可否认的是,现今的社会是如此的不安,许多人都怀着疑问要如何随遇而安呢?

若著相而心随境转,既是尘埃!云何拂拭?迴著相而见性爾
如常的日常生活,如常的大自然显现,时时观照,念念廻向,处处充满着修行境界,种种相,兼埃并相应着佛性,相应着菩提心,如实的修行,真让我体验不少!

【自我保护的警觉性是需要的。为了安全问题,先把车子停在安全的地方再做检查是否有问题。】



Tuesday, December 3, 2013

怀友_六祖下pg101-125_心得报告


见到了一篇女孩从西藏天葬现场回来的文章,她说不管你是美的还是丑的,天葬师锤子一下,多么美丽的脑袋都是一样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各种美容产品,开始潜移默化的爱自己,更准确的来说是爱美。看见那篇文章心中为之一振。我在执着些什么呢?

从前,现在,未来都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形态。吃的,穿的,用的,甚至是历史背景,而这种种的差别,佛法要流传下来自然有种种相的差别。

意识形态很恐怖,它规定了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但社会形态千变万化,同样的目标又这么会达到相的统一呢?

这就是我们痛苦的原因,也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跳出来,你只是你,你只是宇宙间的一个部分。学习和宇宙相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而心得就只是内心当下的感觉,想这么多干啥呢?

能放下“我”相,生活就简单了

怀友_六祖下pg77-101_ 心得报告


想要学习佛陀,内心就要像虚空一样。虚空不是空空什么都没有。虚空千变万化,但虚空没有情绪,矛盾,不满。

渐渐学会了分辨性和相的分别。自然的不会用圆融,破除矛盾的借口来偷懒。头脑很聪明。整天只会为自己的放逸找借口。其实修行那有那么多借口?老老实实做就是了。那来的这么多圆融?

心静,自然观照得比以前清楚。
“定只是前方便,慧才是究竟的。”

好了,犹如当头棒喝。每一次写心得都要让自己阅读,品茶甚至是静坐一下。因为做了这些内心比较平静。也比较有感觉。

原来自己还是执着了相。但是如果要我在工作的时候保持像静坐时候一般的清明心。我还是办不到。

凡夫还是凡夫;学了越多越来越肯定自己是凡夫。

老实的肯定自己是凡夫,才有机会发愿转凡成圣。

怀友_六祖下55-77_心得报告


原本应该在10月未就将心得交上,却拖到了现在才动笔。

原本答应了师父在茶会后将心得交上,结果却拖到了现在。

茶会前的感觉不在了;茶会后的感觉也不在了;现在的感觉已经不是茶会前的感觉。依然记得上次茶会是在讨论一位店里的顾客。

可当时是当时,现在顾客已经没有在进来店里。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过去,现在,未来。到底是什么?

星云大师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就是因为空才会有有。

那有又是什么?

喝!

乌龙茶是橙色的,天空是灰色的。

喝一口乌龙茶吧!

美芳_六祖下 pg101-125_心得报告


真见性者,乃不会刻意去修善,而非不修善。。

以前的知见,停留在学佛就是行善。。

有想行善的念头时,就会去检查自己有没有在行善。。Checking 是烦恼的根源

在正确的处境里正确的操作。。那什么是正确的操作?我还不知。。惟有时时训练自己

回到不知的心。。

我对不知的心有信心。。哈哈。 (准备被师父打30 棒了)

在这个moment, 100% 的投入去做眼前的事情。。只是去做。。。

Moment to moment..我还办不到。。

Just keep this direction..Try! Try! Try!

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

下雨了,收衣服去!

美芳顶礼

雨停了,又做什么呢?

美芳_六祖下 pg77-101_心得报告


“  生时一片浮云起,死时一片浮云灭。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

禅修营回来后,听见身边朋友的亲友,有两位刚刚去世了。。听到消息后,觉得人生是如此而已,我们趁现在能作些什么?Moment to Moment , Just Do it!
 死亡是如是,出生也是如是。。

我曾经害怕死亡,因为不知道死亡时会不会很痛苦? 但是现在这都不是我需要知道的了。。

本以为真,原是假。。什么是真? 什么是假?

KATZ  室友在拉小提琴。

美芳顶礼

Keep this mind moment to moment.

晓文_六祖下pg101-125_心得报告


以见性,心才能自在,心才能圆满。老是缠着善知识而自己不努力,乃无任何效益。

从开始学佛到现在有参加共修和华藏工程,很庆幸有很多善知识和师父在身边,可以厘清很多人生的疑问。以前,抱着一种“你去我也去”的心态,有什么活动就参加,或因为朋友的关系也一起参与某个活动,抱着一种交功课的心态,也没有去体悟什么学习。但禅让我了解到什么是“自在”,“自在就是放下“我”,有时候搭乘公共交通时,都会遇到一些情况需要让座给有需要的人,譬如孕妇,老人等等,但平时的我遇到这种情形时,还会用大脑去想“会有别人让她的啦”,“我都要下车了,多一站她就可以坐了”的种种想法,迟迟没有行动,过后又很懊恼,怎么自己都无法做到,其实这都是因为不肯放下“我”,大脑还在不停的运作。有一天,当我搭轻快铁去共修的时候,开门时有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走过,我当时马上让座,并没有想太多,原来这就是just reflex

另外一个学习是我在工作的时候,因为公司有提供我们午餐和晚餐,所以都在公司用餐,但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我吃饭都很慢,有时用餐的时候,电话在响或客人进来时我都会不想回应,还会有“我要吃饭,不要打扰我”的想法,偏偏这情况很常会发生,就算勉强去接待顾客了,也会心不甘情不愿的。其实这也是不能放下“我”,甚至会常常埋怨起来:“为什么别人就可好好的坐下来吃饭而我不能”的想法就冒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一些行动如先吃少量的饭菜果腹,等比较冷清时才继续吃,其实问题就解决了,只是因为我抱着“我要好好坐下来吃饭,什么都不管”的想法,就会被这想法框住而钻牛角尖了,放下“我”,吃饭就是吃饭而已。

晓文 合十

看到了以“我”为中心时的苦,放下后自然有正确的行动。

晓文_六祖下pg77-101_心得报告


从一开始的部分,法师一直强调性不离相,相不离性,如果我们要见性开悟的话,就要从差别相中见性。

一切相都是假的,我们常常被“相”所骗,也被自己骗了而不知道,我们一直执着最美最大最好的,其实那都是着相,因为相都是无常的,都是成住坏空的。但是,也没有一个“真”的东西让我们去执着,因为不执着故真,我们要放下对相的执着。

“情的不动”-心不被外境所影响,而是随顺因缘。现阶段的我还在学习,尤其在服务业,常常遇到一些蛮不讲理或要求多多的顾客,譬如炒饭不要油,汤不要盐,不要调味等等,以前一看到他们来,就会想要他们赶快离开,或者给另外的人去服务他们;现在,我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抱着一份同理心,他们这么做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我要学会的是如何保持正确的处境,正确的操作和正确的关系。

晓文 合十

这就是不著相而回到平等性的服务了。

诗云_六祖下pg 101-125_心得报告


修行的关键在于“是否见性”。以见性,心才能自在,心才能圆满。知道后再往这方面下功夫,不然缠着善知识而自己不努力,是没有用的。

自学佛以来,都知道目标是开悟、见性。不过,往往都只把这些挂在嘴边而已。行动上根本就是没有。通常给自己的借口是迟些再修行也不迟,好好的享受一番先。

所以到目前为止自己还是属于“知”的方面,而“行”是目前发愿要完成的功课。


先发愿每日108拜,消除只是知而不行的习气。

诗云_六祖下pg 78-101_心得报告


佛性原来并不等于种子。佛性是从性上来说,种子却是从相上来说。这也说明了为何通常都说把菩提种子种下,却从来没说把佛性种下。

曾经何时自己也因,菩提善根这小小的种子播种下去,现在在慢慢的成长。有幸,从大学开始就直接接触到正信的佛教,当退心升起时,都有一班法侣在旁支持。除了感恩,能做的就是好好应用佛法在生活上。


除此还要把菩提善种播散给他人。

佩吟_六祖下 pg101-125_心得报告


我們死了以後,身體其實也只是個空骸,不需執著要葬到哪裏還是以什麼方式去葬。我會把能用的身體部分都捐給有需要的人,剩餘的燒掉施肥好了。

性本來清淨的,無差別的,所以如果說自性平直或邪險既是未見性之人,因為還有分別對立在。見性的人,佛遍一切處,而不是只有在正廳而已。而魔不一定是惡魔,原來如果我們著相就已經是魔了。性是遍一切處,無方向性的。所以修行證果是佛心的作用,無明業障也是佛性的作用。所以,說性能使化身行正道,是未見性的。

有個人問我什麼是禪修,他覺得修行是我們平常行住坐臥的事情,不需求什麼見性的。然後看了這句話:修行的關鍵乃在於是否見性。對啊,我們修行就是要明心見性。因為見性,心才能自在、圓滿。可是當然我們不能有所求,說為了見性而才修行。修行是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做著,可是還是要多接觸善知識、佛法僧,才有那個正知見去修。而且聞了要思,也要實修

佩吟合十

修行就在生活中。还要做功课,培福遇上善知识、培养正见。

佩吟_六祖下pg77-101_心得报告


们学禪不应该有死后我要去哪里的心态。因为还有个我执着,还有轮回。所以念佛而求生净土,是不正念的。而是要正念观缘起缘灭的变化,于生灭变化的当下,究竟无我。

们修行要证得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分别取舍。没有分别取舍的心,就不会对外境起执着。我看到好看好的东西,还是会想去保留去拥有,所以还有分别取舍,还有个我在。所以还要继续精进。那要达到真正不动的境界是能消除心中种种的心结和执着。这不只是定,而还能成就慧。情虽不动,但对万事万物的观照,反而更敏锐、更开拓。因为不执着,所以看得更透彻

为不执着,所以也无假可假,也无真可真。我们以为被别人骗,其实是被自己骗。因为我们执着它是真的,所以才会被骗。

我有想像过我们内心有个佛性。原来这是界定在五蕴的身心中,即是相,而非性。在读到佛法虽讲因果,却不是说因中有果时,发觉原来自己还没真正了悟因缘。一個因会因为接触到不同的缘而有不一样的果。所以我们说命是由前因而定,可是运可以因为改变缘而结不一样的果。所以因中有果就好像是认命的心态。我们接受并改变我们的缘就能达到圆满的付出。

佛性不是种子,而善根是种子。根是相法,所以无自性,接触到殊胜的善缘,还是能薰习转善,所以才说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因为性不离相,所以在佛性中,涵融着众生的善根,也包含无名业障。遇善缘则善根茁壮成熟,而无名业障慢慢消减,乃至最终消除业障而成就菩提


佩吟合十
能调正观念,修行才容易着手

旭腾_六祖下Pg 101-125_心得报告


读完这一篇,其实还是觉得雾雾煞煞的,不过至少看见果煜法师在当中一针见血的批评是多么的深刻。虽然当中很多偈诵法师说删掉更好,我只是觉得当中的一两句还是非常深入身心的。

[一念平直,既是众生成佛],这一句话,我觉得很受用。尤其这一次的范围里,法师多次提到见性,尤其是谈到众生是缘,不会有什么你我他的存在,众生无论是什么相,终归还是四大组合的成果。最近,自己的情开始动了,动荡在相的忙碌,尤其自己开始着急赶工在论文进度时,灵感来时觉得不错,缺乏灵感时开始觉得烦燥。心急做事也开始乱,而且这种急绝对会像汹涌的浪潮一波一波地侵袭,心里就开始想:“tch!不会等一等咩?在忙耶!”什么叫忙?是谁在忙?为什么在忙?都是自己在给自己忙,实在是。要办的事务终有来,终有去,来时我欢迎,去时我不留。Just Do It!

奇怪?惠能后人们真的好会瞎掰哦。佛陀涅槃时尚天女散花,赞颂佛陀的庄严,他们则把惠能入灭写得山摇地动,连树林也白了,也太悲了吧?怎么学禅的他们,生命越来越不活跃的呢?

借取美芳的风格:夜深,人也累,就去睡吧!

从忙中又有何不同的学习呢?

旭腾_六祖下pg78-101_心得报告


人死后,我会去哪里?这样子的问题自己好像中学时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疑情。死后闭上眼皮的那刻后,张开眼睛后我还是我吗?是不是另一个我了?几久才会张开眼睛?闭上和重新张开的过程中我在干嘛?

不过其实那时并没看的那么深啦。只不过是自己在贪恋现在的状况而已,就好像现在过得安逸、幸福,情就开始动了,想把好事保留、住下来,不想失去现在的感觉而已。不过这样的疑情,间接成为了我想知道生死的根源而引导我学佛。同样一件事,现在的答案其实还是相同,但答出来的感觉不同了。看见一个生命的消逝,以前说因为生病导致的,现在还是答生病导致的,不过自己看见的不是因为生病这件事而感到恐惧,而是生病它本身也是因缘和合而发生的。生来本就带无物而来,又哪有死的时候要带什么去?真实面对的时候,就是自己功夫的展现。

观察自己的话,其实自己很多时候会少许的压抑自己的念头。就好像说食欲的话,有时提醒自己不要吃什么啦一大堆。等到松懈的时候,还不是吃得比平常多些,这就是心理上的补偿作用了。就是不认真面对自己真实的一面,贪嗔痴,以为这样会解决问题。

饮食知节量是健康的先父。

惜玲_六祖下pg77-pg101_心得报告


在这篇文章里师父有提到死后的去处时有解说到:一个真正的学禅者临命终时若还抱着死后会去哪里,乃还不离轮回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自己依然还抱着这个疑问,因为恐惧,所以就闻‘死’色变吧!死后到底会去哪?这疑团还有待自己去解。
此外,让我较有感觉的是当果煜法师针对「无情即不动」的解说。亦察觉到自己在待人处事方面,很多时候都是以逃避、压抑的方式。自从与传闻法师的对话后,师父对我当头棒喝的话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看待过生命?为什么你要学佛?心结还有待自己去解,这就是我生命的公案。发愿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念头,保持正念提升自己的生命。
惜玲 合十

认真看待生命时才会发愿

惜玲_六祖下pg56-pg77_心得报告


这篇文章里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自利利他的部分。以前总会觉得要去帮助别人需要做出‘牺牲’,而并不是那么法喜去做。但是,最近生活上的发生让我看见以为自己在帮人的当儿,其实是自己是获得最大的收获的一方。故我的个性而言是属于独来独往型,是不喜欢跟人在一起的。跟人在一起所产生的磨擦,真的让我很不舒服。很多时候,更是会选择以逃避、压抑的方式。发生的事故让我看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的。人,是无法独自存在的个体。独来独往虽然很自在,但是却滋养了‘我慢心’。想在这一期生命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还是需要跟人在一起。就发愿永远跟人在一起吧!
惜玲 合十
终于甘愿了吗?


Sunday, December 1, 2013

贞贞_六祖上pg123-165_心得报告

这一次的内容,带有许多提醒的作用。首先,感恩师父提醒我曾发过的心。师父说得对,初发心,何止是跌跌撞撞,根本是浑浑噩噩。这一点 我非常认同!­­因对照自己当下的状况,不就是这样吗?也感恩师父说到,既“与法有缘”,只要下定决心去努力,终能逐渐清楚、平稳下来。所以,会时时提醒自己,把心安住在菩提道上,带妄显真。发愿要让菩提心与世间法的跷跷板,维持在此上彼下的状态,同时也提醒自己,对世间的名利、感情等别看得太紧,否则连菩提心都忘失,会后悔莫及的。
此外,感到对“不思善,不思恶”这六个字还蛮有缘的。因最近在阅读此书前,看了果醒法师分享自己的学佛因缘。正巧师父也深受这句话影响,并把这句话白话成“好的不喜欢,坏的不讨厌”,在待人处事方面,都以这心态去面对。所以当看到这六个字时,联想到果醒法师的应用,猜想它的内容应该是属于戒学的修持。因好的“不”喜欢,坏的 “不”讨厌,这“不”对我来说 是制止的作用,所以原以为是属于戒学的。但经过果煜法师解说后,才发现这是偏于定学的。想想也对,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不然心很容易随境转,为相所迷。只是这里想问,这“不思善,不思恶”被白话成“好的不喜欢,坏的不讨厌”正确吗?
再来,感恩师父提醒说“法就在我的身边,我的眼前也。”由于近来忙于照顾养伤中的妈妈与家里的小baby,睡眠不足之余,健康及精神状况也不佳,心里也因常常被妈妈吩咐这个,吩咐那个而失去耐心,嗔心也起了。在快受不了时,逃离的念头升起。心想再过两天就是静七了,时间快点过,好想快点去调心。当读到这句话时,内心突然有所感触,其实现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法,都是不好不坏,只是从中想让我学习或看到些什么。法遍一切处,怎么可以有想逃离这里而去其他地方求法的心态呢?我真是后知后觉。一转念后,心里所有的不甘、埋怨、嗔心顿时消失了,亦可平静地去面对了。对我来说,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真的太重要了!感恩自己有这因缘及时转念,不再被相所转。会朝着“先得本,则全于末”的方向去努力的。
最后,感恩师父提醒说“一切总归须回到法的源头,要从三宝的整体中为自己定位,这样心量才会比较大”。以往自己总爱标榜自己的皈依师父是谁,哪位师父是我常亲近的或哪间寺庙比较好等。但其实我忘了,我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是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这让我看到自己的心量是多么狭小。往后会从供养中去训练,观想自己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及一切众生,以开阔自己的心量。在做回向时也是一样,感恩!



知道了“好的不喜欢,坏的不讨厌”,接下来还需要更进一步,就是正确的操作

贞贞_六祖上pg92-123_心得报告

虽然赶不及在行愿茶会进行前读完这一章,无法积极参与那么精彩的辩论会, 但感恩自己始终还是决定出席这一次的学习。心得是,当没有做好准备而前去参与,真的是很大的损失!第一,别人说什么自己只能一头雾水地听,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是,因为自己不懂,所以就连说是或不是的立场都没有。第二,当下自己要承受的因果是,内心忐忑不已,只能干着急,就怕别人问我意见。
有了这次的经验就够了!发愿要断这个惯性,做个负责任的人,好好学习。在此想向大家说声对不起,耽误了大家的学习,真的抱歉。
阅读后的心得是,挺好的!对神秀大师与惠能大师的偈颂有深一层的了解,明白到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法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偏一不可。另外,说到学习的心态,发现自己被说中了是属于顺流生死型的人。只要有高人在,自己都不敢出声发表意见,就怕自己说错了。如果都是后辈的话,就敢自在地大谈特谈。这其实是卑心的展现,不应是学者应有的态度。所以发愿好好改过,逆流学习,才有可能向上提升,出离生死。感恩!_/\_


这次的损失是一大收获

贞贞_六祖上pg68-92_心得报告

很法喜!因自己过去对“佛性”的错误理解被理清了。之前对“佛性”的了解是“佛性”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但被无明烦恼遮盖了,所以不能凸显出它清明觉照的功能。但其实不是的,真正的“佛性”,是无方向性的,无论成佛或成魔,都是“佛性”。也是本性如此,皆符合无常、无我、真如性。只因众生无明,不能觉悟到佛性的存在而已。而所谓的清净,是指能觉的性本来不变,所以清净。但从性显现出来的相,却千变万化。要如何从种种的相中去契入它的本性,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另一心得是,“善用此心,直了成佛”。虽说佛性是不限于任何一个方向,但为了导人向善,还是以“善用其心”为主。作为修行人,时时要审查自己的心往哪个方向去了。是随顺世间的无明、烦恼而造业、轮回?还是逆世间而转向清净、出离烦恼呢?我觉得这方法很好。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不知觉地被世俗的相迷去了,只要时时保持觉照的心,便能分辨出自己内心的方向。方向错误时,便赶紧“迴向”。感恩!

回头是岸。

Saturday, November 30, 2013

宝茵_六祖上pg92-123_心得报告


心清、就不会烦恼。但,知道、还没100%做到,要继续努力。

 好!继续努力。

宝茵_六祖上pg68-92_心得报告


自性本清静。

佛心、魔心一念之差,遇到境界嗔心一起就会掉入魔界。因为常有共修的力量,察觉得快才能继续走向成佛之道。

 能看清楚就能离苦。

Thursday, November 28, 2013

速媚_六祖上pg68-92_心得报告


菩提自性,本来清静”。 佛性本来就存在在每一个人。我们的意识形态会去曲解本来的意思,而执著于相。

            性是无方向的,没有所谓的好的变坏,还是坏的变好。那只是我们从相自己来分别的。佛性即是心性。因为我们有心,所以会起分别心。 我们会依照自己的判断,而去分别好与坏,美或不美。。。从而升起烦恼。

            要如何善用其心呢?这里提到的名相是 回向。修行时会有两个方向 顺世间 或逆世间。当发现自己在顺世间时,就要觉照,回向。对于两个方向, 只要分辨的很清楚,又能时刻觉照回向,就是善用其心了。现在的我是在顺世间, 会因为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而下定论,自做烦恼。发现自己做错了, 告诉自己下一次不要再重复,可是当境界来时,有的时候还是做不到。这一方面,我还得修啊!

发愿和做忏悔的功课。

 

速媚_六祖上pg92-123_心得报告


            自己一直都有一个缺点,就是想太多。 脑海里一直会浮现很多想法,当某件事情发生时,我会怎么做。可是想的都是理想化,它只是一个让我掩饰自己的假象而已。 因为当境界来时,我还是会惯性的作出自己习惯的决定。从而证明, 想是多余的。从做而改变,才是最实际的。

            我们都误解佛道所谓的空。 空并不代表没有,这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所解读出来的。现在的我是在未见性的凡夫, 随着我所见到的相去作反应,让心随境转。我觉得我就是像书里提到经常在淤泥里打转,还不觉得是淤泥呢!

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欢喜再做下一次,更重要的是每天一定要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