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0, 2013

皓永_六祖下pg303-379_心得报告

永不复起,是为忏。悔者,悔其后过 。本章也提到拜忏的概念从我见和无明为下手处。真忏悔是对佛法深入了解后才有的。我觉得只有继续108拜,参加行者在不断的熏习过程中才能在修行道上更能体会到它的实用。真正对法的了解不但只停留在听闻而且必须行动,敢敢去碰,只为目标继续行动,一定会到!

最近在推广成为<流浪者之歌>的小推手就发现到自己不容易开口要人来观赏演出乃至成为小推手,其实是自己想太多。CUT OFF THINKING, 尽力出做好宣传会学习到如何和别人分享和聆听他人意愿。因为这是一个很棒的演出所以我想要和别人分享。宣传的过程是内心的超越,跨过害怕去分享和被拒绝的一面。然而,这事情的发生不单单只停留在能够宣传给一个人。只要踏出一步,自己的心量会慢慢地广大,空间也会越走越大,更有信心继续宣传<流浪者之歌>

很好的尝试,〈流浪者之歌〉是一个超越自己的媒介。

联俊_六祖上P68-92_心得报告

菩提自性是指佛性,佛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就是指已经达到觉悟的意思,所以发菩提心是发求觉悟的心。
人死和人生都是无常的现象,我们都应该坦然去面对它。可以说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是世间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是生命自然的历程。人生短暂,总有一些不如意或预料之外的事。面对亲友的死亡,是每个人在生命中必修的学分,需要勇气去面对与承担。逝者已矣,发生的事无法挽回,重要的是要节制哀痛,好好生活下去,继续你世间应尽的责任。愿意接受死亡的事实,就是接受生命的完整意义。对于活着的亲人和身边的朋友,我们要更加珍惜。我们每个人同样都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但仍然可以在生活中,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经历去年尾的无常变化,父亲离世已一年了。回想那时我刚从行愿茶会的解心毕业礼回来后的后天,既然收到这样的消息,难以接受这个晴天霹雳的事实。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死讯,一时无法接受现实,出现许多负面情绪。使我联想到事事岂能尽如人意,凡事有得必有失亲人去世,那种伤痛是最难熬过的。如果遇上了,别抗拒,要坦然面对它,然后让时间治疗心中的伤痛吧!父亲突然在外国病逝,身为儿子的我深感遗憾最后一面也见不到。之后我不理会华人习俗的禁忌,也认为我是隐瞒着家人做个偷偷摸摸的学佛者,在百日禁忌跟守孝一年期间造了很多业,实在是罪过!
我喜欢学佛,当然会继续选择这条路,但我不排除会走上别的路,人生有趣的是可以做出抉择,而生命中很多因素也正在影响着我。父亲生前我是瞒着他学佛的,他往生后我仍然继续隐瞒,觉得自己很不孝,我只能愿他谅解我的不孝。我会永远记得曾经有一个疼爱我的父亲。爸!我永远怀念曾经跟你一起度过的甜蜜回忆。

喜欢学佛,就会有相对的不喜欢,所以会选择其之的」。这还未与法相应也!应发愿,生生世世成为佛教徒。

世一_六祖上pg68-92_心得报告‏

一开始看这一品,就有点吓倒:佛性竟然有包括成魔的可能性?!这是前所未闻的。
读下去才了解了,这个佛性/心性遍一切处,就存在着的,而它只是什么来就反照什么,既所谓的don’t know mind, just reflect,而善恶烦恼全都是相。就如晚上抬头看星空,黑夜里有着许多闪亮的星星在点缀。或许我们会想:这夜晚真漂亮,有这么多的星星;宇宙好浩瀚啊,容下这么多颗星!那宇宙就如同心性,遍一切处,而那些星星都是呈现在宇宙的相,就如同我们不断生灭的念头、烦恼。
而且,既然心性遍一切处,就没有所谓“我的佛性”、“你的佛性了”、“我们的佛性”,它是遍一切处的呀,哪怕是眼前这架手提电脑、墙壁、外面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都是相。
打到这里,我觉得又有点好像不太对,因为果煜法师提到:佛性是无方向性,一切相不管如何变化,从含苞到花开再到凋谢,都是无常性;后提到:心性,以了别为性,因为众生有心,所以能了别也。那花草树木等无情众生,能了别吗?然无法了别,既无心性也了?那又如何说‘遍一切处’了?我就觉得有点混淆了。
“善用此心,直了成佛”- 回顺流,而向逆流。我觉得师父提到的例子很可行,时时觉照,我现在的心是往哪个方向去了?是往攀缘造业的方向去吗,还是安住于正法上?
“以不对立,不做意,而能成就真智慧。”真智慧,必证得无我,才有真智慧。
刚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发生。傍晚家人回来,我仍在房间用着电脑,后来有人进来了我的房间,转头一看是我的姨母。我一看就很不爽了,因为自小我就很不喜欢她的一家人,因为被他们辱骂过,因此留下阴影。而由于平时她到访我都不在家,因此都是睡我的房间,所以自然而然就会上来我的房间。后来她下了楼暂睡我妹房,我也关上了我的房门,可是内心的嗔火开始慢慢烧起来,同时又尝试说服自己不要去理她不要去理她,做自己的东西。可是后来始终心烦意乱,决定去睡觉。可是睡不到,因为我可以感觉到我内心很多骂声和念头此起彼落,才发现原来嗔心是可以那么恐怖,还好我看到。任由这些恶念起起落落,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倘如无法觉察这些恶念,可想而知若嗔心一起,没有控制自己的言行的话,后果一定很糟糕。
醒来后(虽然不知什么时候睡着),就起来坐着想:不是说要慈悲吗?不是学到要破对立吗?现在不就是在对立着吗?放下放下  说实在的其实也没真真能放下,只是嗔火退了些而已。既然我清楚知道我始终对立着,硬碰我很快就暴躁,唯有暂时退避。
在打着报告,楼下传来他们开歌练唱的声音,很大声。可是,听到后我却告诉自己:声音只是声音,听到的只是大声地声音,就是这样,没什么大不了。嗯,似乎好像有一点的功夫了哦,因为早前的我听到后一定马上起烦恼。一直提醒自己:just reflect,不要染着它!
不过我很清楚,此刻的我还是凡夫,那颗对立的心还在,我还是我,你是一个可恶的女人!
……………………………………………………………………………………………………………………………….
后来第二天早上一同外出用早餐,我知道这是避不了的,一定需要面对的了。可是很奇怪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乃至于她和我说话问我问题,我也只是如此回答,发现也好像没什么东西的。然后就有念头起来:她就是我,我就是她,她就是我,我就是她,去感受,去感受……. 结果也很好的聊了几句,聊了一些有关她外孙的事,去感受了她的挂碍和无奈。在那一短时间,我觉得我好像起了一丝的悲心…..
后来在去车站的途中,我才想起了“拜佛消业障”。以前海云继梦法师在十大愿王里提过,不管是顺境逆境,就算是你对别人错,去拜佛忏悔就对了!哎呀,怎么那时没想到这个呢?不然那一晚,我相信我会睡得很好…….
要清楚有心性、心相、法性、法相,无情众生乃法相。后知后觉比不知不觉好。

联俊_六祖上P165-183_心得报告


踏入二十一世纪后,语言文字仍然不被淘汰,就算是被修改的面貌,更加得到大家的认同。人人都需要文字般若,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让生命振作起来,让受创的心灵重新出发。记得很多年前我以优惠价买了一本佛学常见词汇字典,收藏了这么多年备而不用,没想到行愿茶会那边派上用场、学以致用。原本对佛学一窍不通的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在此找到深入的禅境。最近无论工作再怎么忙碌,都抽出时间来写心得报告,证明忙碌不是不写的借口。我写心得报告,纯粹是为了分享自己的心情、遭遇。在茶会作分享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多么受益良多。对于亲朋戚友相继往生,由于受到佛法的熏陶,才体会到佛家说的放下与诸法皆空的妙趣,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生的必经路程。我对人生中的每一阶段都淡定从容,到现在为此,以前的逆境经验,一直是我心中的阴影,多年来还存在。人生的新阶段,有时是像从安定突然变成奔波劳累,从悠闲突然转为忙碌,从掌握突然迈进未知。就像我自己面对突然之间的转变,全新的人生路就此展开了,一路向前延伸。人生路走到今天,我原以为以我以前在成长中看尽了生老病死,只知向前看、向前走的习性,不可能因回首前尘而停顿。假如我还是活跃在佛学道路上,很难觉察到自己见不见性、开不开悟。
    
知道虽好,最重要是做到。

美秋_六祖下p302-379忏悔品_心得报告


真忏悔,是从对佛法深入了解后才有的,发愿与皈依亦然。真忏悔,从“因”(根本原因)下手,断除无明根本即我见。。那,还没有断除我见,可否忏悔?嘻嘻~多问的。。。忏悔尚未断除我见、无明。。。
果煜法师将四宏誓愿和四圣谛串通起来真的很棒,原来法与法之间是关连的,只是有赖于我们有无看到其关连与否。
最近,越来越觉得及感觉到身边种种的发生都是内心的反映,它们都是显示着内心的状况。身边的发生犹如一片镜子,映射出心中的种种想法、执着(因为你放不下种种执着,所以才会看到别人也都放不下的种种执着)。。。学着去观,只是对治方面就有待加强,嘻嘻。。。改变,由自己开始。学习着。。。相信理通则心通,心通则脉通。
学习,学了后,还是要去消化、思维、沉淀、结晶。。。领悟,用在生活中。大峰禅师说崇山禅师要我们不断的发愿,开悟见性帮助一切众生,即使没有开悟也要帮助一切众生。。。当然,还是要开悟见性,呵呵~~
佛法修行有2个目的,解脱自在和圆满无碍。法师一再强调开悟见性,真正地忏悔、发愿、皈依。现在随还未,但依然要忏悔、发愿、皈依。发愿有一天开悟见性,帮助一切众生,皈依佛尽、皈依法尽、皈依僧尽。。。现在,有如法师所说继续修,闻后再思,思后再修。。。
忏悔,罪无自性从心起,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具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继续吧!

美秋_六祖下p257-276_心得报告


众生皆有佛性,但就修行来说是以人为主。人道的重点是“心”,要从心上修、心上参,才能转米成悟。。
顿悟和渐修,两者是互补的。顿悟需要渐修,渐修有顿悟。。。
在修行上,善知识是需要的,但最终还是靠自己用心努力与否。。果煜法师说自己、疑情、烦恼也是善知识并不只限于名师而已,赞同这一点。

无自性、自性。。。一切皆因缘和合而成,每个当下都由因缘组合,每个发生都由不同因缘和合(而生、而死。。。)。唯有活在当下。100%参与。不攀缘过去未来,进而不造业不受后有。。

一切唯心所现,那心灭时罪亦亡,所以两具空。。。空,空空,空空在看书、空空在写字。。。万相本空~~katzz!!!!
四不退转的心:信不退、见不退、行不退、证不退。唔,不管在那一阶段,愿终身不退,世世修持,常随佛学行菩萨道。

祝福大家!!行普贤愿海,令正法久住。。。

回到生活中参,否则只是鹦鹉学语而已!

美秋_六祖下p235-257_心得报告


心,很难不起波动。。。往往容易受外境影响。看到一句心平等故,才能虽流而不起波动”呵呵,确实。。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当时是知道自己在烦,却还转不过来,功夫不到矣。。。一切皆缘起缘灭,接受不到当下的因缘,执着于自己的想要的结果,苦的是自己。。。

“烦恼不是问题,也病痛不是问题;至于个人的生死去来,也非问题。而最大的问题,乃为未见性尔!”所以这一生,一定要开悟见性咯。。。但,不急不躁。需要闻思修的过程、需要善知识的教化指引。。。

持,是行持;要把经典里的道理运用在生活里,这才叫做“持”。而不是把经典棒在手中。反省自己做到吗?向内求原来就是无所求的意思。突然想到今年的法语红包:“我没有要求得到什么    已被那不愉悦追踪了    如果想过要得到一点什么    恐怕就会要被苦痛包围了呢”。呵呵~~


祝福你早日开悟见性。



美秋_六祖下p205-235_心得报告


因了解般若了,才可能见性。。。

法师对于众生皆有佛性的譬喻很恰当,易于明白。
学佛不在于打过几次禅七看了什么经典,要学在心头,将佛法印在心板上,是越学越“开心”,呵呵~学佛,就是要实践在生活里,把正知见落实在生活、生命里。原来真空妙有是这样的,呵呵~有智慧者,不需要刻意去修福,他所做的一切所为自然能够成长他的福德。见性是从差别的事相中悟得统一的道理。
般若,是从了解法空的道理,使我们的心能升得越高,使我们的眼界能看得越广,使自我的执著越来越淡薄,处理人间事时能够更协调圆满。

对于真空妙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消极积极菩萨道解脱道乃一体两面,而非专修解脱活菩萨道。
重要的修行观念:乃不要以排除万相而求心安。越能涵容万相者,心量才能越大。
唔,感恩。。知道了,就去做。


OK!



美秋_六祖下p174-204_心得报告


这一篇说的是定慧品。禅修的观念和实际用功的方法。
定是专一、慧是抉择;从定慧差别中去明辨定慧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完成定慧一体、定慧等持的境界。而这也是成就后的果位。
师父教我们什么是直心、真正的禅座、众生钝渐着相不着相的关系、无相、无念、无住、真如心。。。感恩,可以学习此法。
看到说,这个念头真的很可怕,变化很快。而正知见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只要知见稍有偏差,我们都很容易走入歪途。而八正道,看似简单,却也是一个修正定的基础或方法。
最有感触地句子:很多人,连生命的主轴都很混乱:又想修行、又想赚钱、又爱攀缘,还有什么定可言呢?是啊,不要说别人,看自己就好了,呵呵~而八正道的修行次第是比较合理而有效的;于闻思中以建立正知见,以在思想架构上得到初步的稳定。至于细微的起心动念当然可以以禅定止观作更细腻的调伏则更完美。所以,禅修是可以帮助我们的一个法门。

而法师的开示让我们知道这些相,不要去执取;无,不是没有而是要统一。见性了,才能够朝向成佛解脱的道路。性相不离,性相圆融才是真不二法门。突然想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成佛。佛法只有一途,既是从见性中而迈向解脱之路。见性开悟不可求。记得师父说过崇山禅师说,有没有开悟也要help all beingsYes, help all beings.  No me, I, you,…

别忘了帮助自己放下执著。


美秋_六祖下p101-125_心得报告


这一篇。。
神会和他的门徒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而创造了一些不存在的事。。应该谢谢他们的,不然果煜法师不会拿来辩证,也谢谢果煜法师及成就这一切的因缘,让我们有机会更进一步的了解《六祖坛经》、佛性。。
这一篇,法师就以神会他们的例子来叫我们什么是佛性,让我们对之有较深入的认识。
神会及其门徒的行为。则是我们的借鉴。。修行,不是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让人知道你有多么的厉害。。想起海云继梦所说的踏踏实实地去修行。。呵呵~
见性,心才能自在、圆满。。真正要修行的人就得在这方面下苦功。这还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光依赖善知识。


感谢神会的门徒是让自己不会跟他们一般见解,而非让果煜法师有机会辩证。

美秋_六祖下p77-101_心得报告


初闻无缝塔,如能觉悟到:心性本来清净,心性本自具足,斯则无缝也。
喜欢佛陀在《遗教经》所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感恩佛陀给我们的教导、信心。。

真正一个学禅的人不应该有“我死后去哪里”的问题。而是要正念观缘起缘灭的变化,且于生灭变化的当下。即无我就不会执着于来处、去处。。。一切相都是假的。清楚它是假而不执著,这就是真。真乃不与假对立。

祝福大家!!学佛道上共精进~~ ^^

记得这一句话,见妄即真。

彩婷-六祖下pg302-334心得报告


解慧vs 证慧
很多时候都以理解的方式学佛。参于几年的行愿茶会 无形中华藏工程已潜移默化在我的内
心。华藏工程也让我能与行者们一起深化禅修的观念,并获得佛法的实践方向。
对佛法的深入了解须通过 -
1.        在生活的实修和体验
2.        真心惭愧
3.        皈依(真心相应)
4.        诚心发愿
每天睡觉前都以这4个步骤反省而让自己更有力量迎接每一天。

[祝福你。]

彩婷-六祖下pg277-302心得报告


如何提升修行的层次?
学佛开始的生命指标或学佛的目的就是如何把佛法实践在生活中,帮助自己和帮助身边的人离苦
得乐。
凡夫的层次 [ 邪来烦恼至] 就是[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修行的层次
行者的层次 [ 正来烦恼除] 就是[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修行的层次
解脱者的层次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 就是[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修行的层次
如何从凡夫到解脱者的层次 以下是我修行的方向:-
1.以结界工程,学习对自己生命的认知与提升, 而觉察自己在修行过程中须调整的地方。
2.以华藏工程,感受生命的存在。
3.更须要 参于行者培训营 与禅修营,让它成为我的生命训练所。
日常生活以真实的经历,让我们能 肯定,充实与圆满我们的人生。[ 观相见性]

找到自己的定位,身心就安定了。

彩婷-六祖下pg257-276心得报告


到何处寻找善知识?
以自己不用功故,当以任何法门不能得力。以上这句话真得一针见血。
参与行愿茶会(华藏工程)至今都没有准时呈交心得报告。当我收到微丽的六祖心得报告追查表
时,才知道自己还有14遍心得报告须要补交。当时有跟翠婷忏愧说过要留级重新学习。 但也尝
试把所有的心得报告在128 日之前呈交。
有这个因缘能参与行愿茶会和能向传闻师父请示,还要到哪儿寻找善知识呢?善知识已在眼前而
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

[这个忏悔一定要生效。]

彩婷-六祖下pg235-257心得报告


如何把注意力从烦恼相中,扭转到不动的心性上?
参疑情,就能呈现[如水常通流]的境界。
在修行的过程,能看到烦恼,而能在烦恼的当下, 把它扭转到不动的心性上。对一切无所求,
只有 JUST REFLECT。这就是我修行的方向。
参疑情就好像瀑布的负离子,它能使感觉清流般清凉。让内心更自在。

[回到just reflect 就如回到不动的心性上。]

彩婷-六祖下pg205-234心得报告


对任何境界的变化都能涵容吗?
我一至都认为自己能以包容心去面对任何的发生。
当事情发生时,对自己所疼爱的人会有所期望,往往不想也不要接受他的过失而容易陷入忧伤。
而不知道原来当我们认为别人错的时后,有对立, 烦恼就显现了。看到自己对自我中心的执著所
带来的烦恼,让自己对生命更有信心,消融自我中心的执著也成为我生命的指标。
从消极面的去观照,如何从消融自我中心的执著, 审查每天有没有把烦恼减少。
从积极面的去观照,放下期望,而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未能涵容,就仔细观察原因何在。]

彩婷-六祖下pg174-205心得报告


[无住] [无相] [无念]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随顺因缘,而无住默照相的变化。 发觉自己开始不会以排除或 压制的心态应对所有的示现。认为能展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很多时候还只是以期待的心态面对。无住默照相的变化也须要定力。
不要排除万象,而求心安。一切不迎不拒,而能任运自在。 能做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那才是真功夫。

[继续努力吧!]

彩婷-六祖下pg151-173心得报告


不打妄想,不著相
时时提起正念 :当觉察到自己在著相, 又被境转了, 而能马上把它捨掉。能看到自己在打妄
想,著相, 也很欢喜。因为,看到而能改变。看到还不够,还要有定力影响自己而不被习气拉
去。
尽量让自己在生活上不太忙碌,也学习看到每个发生只是发生,并不加以分别好坏,而从中有所
学习。让自己生命品质提升。

[妄想一定会有,起了之后不执著才是正策。]

皓永_六祖下pg151-173_心得报告


师父比喻修定如坐火车的例子十分贴切。因为在静的时候才能慢慢的观察到自己念头。在156页所提到的很多人都是与禅师对答时开悟的,那与禅师对答时难道就没有妄想吗? 当时,我是在茶餐室看书,听到一位后座的妈妈在教孩子: “老师是你妈妈吗?我的专主突然被这句话打破了。回来,回来,继续看书!这时,那位妈妈继续教孩子,我也没有去听那位妈妈在说什么,我只是在看书。因此,与禅师对答时会有妄想,只是会不会去执著它而已。

若是不执著,就继续听完妈妈的话,可能开悟者是你。

皓永_六祖下pg174-204_心得报告


正见是从闻思建立起来,然后才能掌握生活,规范得更精致。回想起我的生活也只是属于闻的部分,没有认真去思考。总是认为事情总有人会去解决,时间过了就没事,这都是我一般的想法。任何决定能行就好了。看起来好像很随和但是未免太随便有时不能成事。这下子出现的事情都是公事,面对上司给与的任务,在不完全明白和不知道要知道什么的情况下去进行工作,结果事半功倍。真的要做108啦!闻思并行,运用在生活上,我一定能做到!

应该是事倍功半吧!

Tuesday, February 19, 2013

皓永_六祖下pg101-125_心得报告


我看了这篇文章觉得对正在做着的事情要提起有感觉的心。当我重新翻阅要点时才发觉文章里所表达的那份肯定是多么的坚定。例如,在111页提到,如果能够直接撤掉,还痛快一些! 成佛,本来就是人人有份的事呀!这两句是师父很感叹的把它提出来。这里所表露出的:嗯!这就是看事做事所应有的态度,提起心去感觉吧!

想要感觉就失去感觉了。

Thursday, February 14, 2013

瑂庭_六祖上P92-123_心得报告


            爸爸和哥哥常说,“只要我们不害人就可以了,不用刻意常常去做善事。”他们都会认为学佛是为了行善而已。自己曾经也这么认为学佛是为了帮助别人,善有善报,后来渐渐会发现不学佛也可以帮助别人,社会上很多团体不是学佛的,在行善这方面也可以做得很好,可是他们还是有烦恼的,存在自我中心,做人处事都在对立。所以,学佛的重点是在于解脱烦恼。我的朋友不相信烦恼是可以解脱的,他们觉得人生有烦恼是正常的,讲解脱烦恼是在逃避。

[你如何帮助他修正错误的观念。]

瑂庭_六祖上P165-183_心得报告


            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一发生,家人都感到很彷徨,不知所措。大家都希望这件事快点告一段落,否则就会一直陷入不安当中。而自己在这件事当中,有时候平静看待事情的进展,能做什么就去做;有时候听到家人的分析,就开始担心了,这时候察觉到自己担心,就反问回自己在担心什么,功夫不到家,没能回到不知的心,过了一段时间才能平复。

[有事情发生才能见到真功夫到哪里。]

洁宁_六祖上P165-183_心得报告


“因为有心,所以有境”;也因为有妄心动故,才有争论。

善根相会变化:发菩提心精进修行,善根会增长;反之,退失道心,善根会萎缩、减却。

“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是个怎样的状态。不了解。也很想要了解它。


[ 不是用大脑了解,而是参!]

洁宁_六祖上P68-92_心得报告


一开始就说到了心法,“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这里说的清净,是指能觉的性,本来不变。就如明镜作比喻的说明,明镜鉴照万物,但不管是照什么,它鉴照的功能不变。

生活因为工作直接间接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压力。心情很郁闷。头脑很难停下来休息,很烦。很烦恼。但是,读到这里,说着“烦恼是心的相,而能鉴照我们正烦恼的,即是心性也。于是乎,众生随不免有烦恼,但心性却从来不烦恼。”读到 这里,突然有小小的茅塞顿开之余,更大的感觉是觉得心性真的好神奇,那一份清净很让人佩服。心性,就是那么的清楚。

感觉到,心性很清楚的鉴照着现在发生的这一些烦恼,而自己(或者是大脑)没有看见烦恼是相,然后看不到性理,所以造成整个精神状态很差。

那么当意识到烦恼是心的相,下个步骤是不是应该很迅速地去接受这一个相,然后呢?看到相背后(或是里面)的原因,是不是就是看到性理了?看到相但是看不到背后的原因呢?那要怎么做呢?


[ 当接受相后,自然有正确操作。心清明了,自然看见背后原因。]

柔蓉_六祖上Pg 68-92_心得报告


            心性如一面大圆镜,它有监照的功能。大圆镜照花,即显出花的相貌;照草,即显出镜草的相貌。但其监照功能不因为照出了一朵花或一根草而有所动摇。心性的监照功能本来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众生的‘我执’,心性之大用无法全然发挥。
            大脑趣向的思维模式,我们常常困在自己大脑的思绪里。思绪让我们无法全面而整体的去接触眼前的画面,让我们活在连密的念头中。然,念头的连密,乃由执‘我’推动。为了满足‘我’的需求,大脑不断的思索、动念,来填满这一个‘我’。在思绪的生灭中,若当下心性能监照念头的生灭,执‘我’即灭。身体的触觉,心里的专注,自然回到眼前的画面,去监照。
            生命趣向的思维模式,就是时时回到心性的监照功能,全面的照见与接触眼前发生的事,包括一切的心理的现象。心性监照万相的生灭变化,如如不动。变好、变坏,心性监照,接受、安住。;顺世、逆世,心性监照,清楚、安住。

[ 能把心安在不安上是很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