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丽燕_六祖下pg277-304_心得报告


【求解脱的动机不够强烈,就很容易把恋世的情结,跟大乘佛法混淆成一体。】果煜法师这番话听起来很有感触!
这样的观点的确是关键性所在,在学佛与修持中一直秉持:要向佛学习解脱轮回之苦,愿学佛道路不退转!
这样的初心,一直保衽着!感恩善知识!
感恩三宝!

黄丽燕 顶礼

摘要:
1. 就修行而言,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与【见性】法门相应。有些人更本就是外道;有些人虽很努力地坐禅修行也只是在事相上杂修而已;甚至有的人虽欲见性,却是求入无门。故顿悟法门,不是每个人都能听,也不是听了就能受用。
2. 若是佛性,则不可能断灭,甚至连受伤、萎缩都不可能。
善根也是不可能永断的。即使谤佛譭法,也不至于断了佛性,或绝了善根。因善根,既是因缘法所成的相,则必随因缘而有变化也;故谓之为【有反复】尔!除非见性了,这善根才能直进无退,以致於解脱。
3. 顿悟之前,还是需要先打好渐修基础的,在渐修基础中,乃有很多是【共外道】的法门,像布施、持戒、禅定等。所以从【著相法门】启修,也未必是错。
如只是持名念佛而不再上进求觉,就见性法门而言,便是邪宗也。
4.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这偈颂有三层次,一、是凡夫层次【邪来烦恼至】,因无明邪见而产生业障、烦恼。如用禅宗的说法,也可说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二、是行者的层次【正来烦恼除】从听闻佛法而进一步修行,甚至开悟。如用禅宗的说法,也可说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三、是解脱的层次【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这如金刚经所说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如用禅宗的说法,也可说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或用原始佛教的分法:必待证得阿罗汉果,才算此层次。
5.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虽真心是无限的,但一般众生因未见性故,心量都是狭獈的。於是以狭獈故而惑以为有动,这即称为【起心即是妄】。
从认定自己有个心,而作意控制,要它去想、去看、去听。便是【起心】也。於是既从我见的根本,而分判能所、而取舍造作,故为妄也。
若能像大海,念头像波浪一样起起落落。在起落间不认定有个能起的心,有个能掌控的我;则虽起心动念,犹非妄也。
【净心在妄中】一般乃是指妄的比率比较大,应该说是【妄在净心中】比较合理。
6. 经典一般道行分三个层次:见道、修道与成道。见道之前的修,有点像瞎子摸象般不着边际。最后待以修道而断尽一切业障烦恼,才能圆满相应而称为成道。其实是谈不上【一切尽不妨】的境界。故应该是【世人若成道】
才能【一切尽不妨】。
7. 华严有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之有碍者,乃为【有我】而已!比如大地震,你觉得有碍吗?倒了那么多房子又死了那么多人;怎能无碍呢?
其实,只要能默照而不动情,便还是无碍的。甚至【弱肉强食】,在生态中也还是蛮正常的;因为万物自有它平衡的原则。
8. 【一切尽不妨】一、云何能不妨?我不在彼,当然就不妨了。所以若一切都无我,便一切尽不妨也。二、若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万事万物的变化因缘,则也是不妨的。
9. 若眼中看到的,都是世间过,则道心一定会退失。反之,若把重心摆在求法上、摆在修行上。则即使这善知识还未圆满,即使这道场不全清净;也依然能於法上得到很大的收益。
10. 其实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对世间的一切,不会不清楚;甚至看得比世间人还清楚——旁观者清也;只是不在那地方用心而已。
11. 虽不见世间过,卻不能不见修行的过;在修行过程中。到底哪里没调整好,所以行不得力。对这些要清楚明了,要善加改进。
12. 求解脱的动机不够强烈,就很容易把恋世的情结,跟大乘佛法混淆成一体。
13. 佛法的道理,基本上是从世间现象去观察、归纳、觉悟的。若对世间现象越能深入了解,则越能相信佛法、理解佛法。——从世俗谛而悟第一义谛。
二、 进一步去【专修】,或即已懂的道理,则在世间中也能够修。
三、 在专修体证后,再回到世间,才能将佛法确切地落实在生活中。
14. 出世者,不去哪里,只是无明消失了。而入世者有当如何呢?入世不一定要忙碌,如能正观诸法实相,就是入世也。必从见性,而能出入自在。

[再往内观,解脱与慈悲差别在哪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