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丽燕_六祖下pg235-256_心得报告


彼岸
不著相
如水常通流
用心平等故,才能虽流而不起波动
能所双泯,前后际断
任运自如

而身在此岸的我们,随境界起攀缘、心起心落,以无明而造业成障,因业障而更增长无明。。。

何其幸运!能走到今天,接触华严宗与漕溪宗!如是修持!
What are you doing now?
Do it 100%.

What am I
Don’t Know.

难吗?不难吗?这叫大脑取向、意识形态!
不作难或不难?JUST DO IT.

感恩三宝!感恩祖师!感恩善知识!感恩一切众生!

黄丽燕 顶礼

摘要:
* 【波罗蜜】即是【到彼岸】的意思。从此岸而能到彼岸。
* 此岸,以不见性而著相,故随境界而起攀缘、随境界而心起心落,这就是此岸了。
* 反之,见性了故心不再被境所转,不再随境界而心起心落,这就是彼岸。
* 一个在彼岸者,反而不会再去分别此岸或彼岸。如果还在分别,则唯於此岸尔!
* 【如水常通流】
虽经典乃说:我们心念的变化,乃像瀑流一般。但水要让它常通流,而不可用一个水坝把它挡起来。因如果真被挡起来的话,则会变成无记状态——对外界的变化,乃完全不清楚也。
* 禅坐时,若把心专注在身体的某个点上,不管是眉心,还是胸轮;气血都会往那里集中。比如若专注在眉心上,就会红光满面——因为气血上昇也!反之,如专注在丹田,则心气乃下沉尔。然当集中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而不动之后,再下去就是昏沉、无记而已!因为气既不动,心就会像死水一样。
* 云何能虽流而不起波动?答曰:用心平等故,才能虽流而不起波动。
* 众生因为用心不平,所以会在境界中有取有捨;故有时贪心,有时嗔心,这皆是波动也。
* 默,是心不起波动。而照,则对一切境界清楚明了。於是心性与物相,即能够【等持】。
* 云何为等持呢?其好像平行线一般,同步进行。故事相若有变化,心即觉照明了。平行线的譬喻,当然不是很高明,因为它还是两条线;若真证得【默照禅】,则必能所双泯,前后际断也。
* 【六祖坛经】的修行理念,比较偏向於【默照禅】。默照,其实属于悟后的境界。故以默照而修禅,乃有【倒果为因】的嫌疑。
* 若只是於禅坐止观时,【作意】去模拟【默照】的境界;而待下座【不作意】模拟时,便又妄想纷飞矣!以一个人如真欲见性开悟,其还以【参疑情】的法门,最直接利落。而待悟后,就自然能呈现出【如水常通流】的境界来。
* 【烦恼即菩提】如一个人烦恼很重,被烦恼拖着走,而没办法觉察到:我正在烦恼中,这即非菩提也。反之,如能察觉到【我正在烦恼】,已是初步的功夫。
* 【烦恼到底从何而来?】一般而言,都是从邪见跟妄想而来。所以若能进一步去觉悟到:烦恼本是虚妄的,则是进一步的菩提也。
* 当觉察到【我正在烦恼】,这【正在烦恼】乃是属于心相的变化。至于【能觉察者】,则是菩提性也。故菩提性乃是从来不动不摇的。因此,如能于烦恼当下,把注意力从烦恼相中,扭转到此不动的心性上,就能使烦恼淡薄,甚至消除。
* 同理,一个人如果生病了,则生病是属于身相的变化;而了别其生病者,即是佛性也。所以身体让它去病,也没关系;因为佛性是不会生病的。
* 甚至於临命终时,四大分解,人要死了!然四大分解、人生人死,也只是尘相的变化尔!而始终不变者,乃菩提性也。
* 若能把心安住在佛性上,就能了生死而证涅般也。
* 学禅者只要觉悟於【佛性本是不动的】,就无事可办已!
*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狂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见性成佛道。】
若能见性而不著相,这【无】并不是没有,而是不执著尔!故虽随缘示现,但心中了了知其如梦如幻。
【无】主要是指【无为】也。身不妄为、心不作意,即是禅法常谓的【安於当下】。若能从见性而安於当下,则无任何烦恼也。
* 四祖道信禅师所倡导的乃是【文殊般若经】。而五祖或六祖即使接触到其它的【般若经】,却不见得就是【金刚经】。故印顺法师於【中国禅宗史】中乃谓:【金刚经】的兴起,乃是神会以后的事。
* 持,是行持;要把经典里的道理运用於生活中,这才叫做【持】。而不是把经典捧在手中,便叫做持。因为佛法乃要信、解、行、证,而诵,顶多算是信的阶段而已。
* 记诵,只是初步功夫;而更重要者,乃是从理解、行持,以致於能证得,这才能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 见性是功,解脱为德。功德不在于经典本身,而在于受持者能从经典中得到多少法益。反之,只是顺着文句一遍又一遍地诵念,顶多增加一点信愿而已!卻与真正的功德还有蛮远的距离。
* 在学禅者当中,不相信的人少,而误解的人反比较多,因为他们都把顿悟【神化】了。事实上要顿悟,还得有渐修的基础才行。
* 【燃料】的比喻:世间虽有可燃物,但还得透过外在的火,才能把它引燃。
而在可燃物中,有些虽然燃点很低,但烧起来火力卻不旺,就像树叶,我们可以拿引火,卻不能拿来来煮饭。
* 在世间中最理想的燃料,乃是燃点既低、后劲又大者,像汽油、柴油之类。
* 在修行者当中,若能很快得力,且得力后又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成为佛、菩萨或一代祖师也。
* 从燃料的比喻中,我们即可清楚地了解;虽【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但还得透过闻思修的过程,才可能开悟。因此,太过强调【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卻也是一种偏见。
* 【誓如雨水,不从天有,亦非龙能兴致。】
* 即使是一切众生、草木,悉不离水性;但我们每天不断地补充水分。而山河大地等也是需要透过雨水的滋润,才能欣欣向荣!如果太久不下雨,则草木会枯萎,甚至大地也会干裂。因此,虽本身就有水性,还是需要靠雨水滋润,才能保持四大的平衡。
* 因此虽【般若之智,本自有之】;卻还得透过菩萨的教化,才能见性开悟。故【龙】,乃比喻先知先觉的菩萨、祖师。甚至是无师自觉的佛也。
* 小根之人,有两个原因,一是无明,一是业障。以无明而造业成障,因业障而更增长无明。无明是根本,而业障为枝末。

[继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