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若是处在开悟的境界时,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是【应无所住而见其心】;因为,有生灭既是妄心。
不过,虽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是妄心,但是,对于世间法,是须要这样修不执著、修能够放下,才能把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而金刚经是居于须菩提的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佛陀才会有这样的答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开悟的境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应无所住而见其心】。未开悟时,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佛拭,莫使惹尘埃。
性相的相辅相成、性相中的同中有别、别中有同,就这样,相,虽然存在变化,却不能改变【性】的特质。例如【无常性】没办法客观存在,我们从花开花谢、生老病死的变化中,看到这些,才能感受到无常性。
而【相】,一方面可以凸显性的特质,一方面相又不能改变性的特质。
我们何其的幸运,能够听闻到这样如实的、清清楚楚的知见。可见若非经由三宝的指引,我们很多时候会落入盲修瞎练的途径中。
感恩三宝!
黄丽燕
合十
[不管是生其心或见其心,自己去体验,不要被文字束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