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4, 2014

丽燕《六祖坛经自序品-04》心得报告

【逆境时修智慧,顺境时修福报】多年前就一直这样提醒、鞭策自己。果煜法师的妙解显然更上一层楼——不是【智慧】跟【福田】个别去修,叫做福慧双修。而是以智慧为导向,自然能够成就福德,这个称谓:福慧两全。哈哈!

【思量即不中用,真正的智慧,乃刻骨铭心,永不忘失;法的意思】
道理/境界如果还要去想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时,想起我们生活中的经历,在驾车时若遇上紧急状况,所做的通常是自然反应(虽然这时是没经过大脑分析的反应);一旦靠大脑去反应就会出意外,来不及了!哈哈!然而,这个自然却还是依据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虽然这个比喻在境界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从这里看得到佛性的本能若非被无明盖住(思考是盖),那个的发挥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后来禅宗的祖师们考验弟子不是用语言文字去考的,而是用【给他一种境界,然后看他、让他没有考虑的时间,让他直接反应。】如果弟子的用直接反应是跟智慧相应,表示他已经得法。

而我们这些用惯大脑的人,通常都是进入思考做反应!结果是,啪了!再啪!还是进入思考。

惠能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果煜法师解说【佛性常清净】的【清净】主要是指性,不是指相。因为性,不管是无常性、还是无我性,都是过去如此、未来如此,不会因为世间因缘的起起落落而产生变化。因为它不随相而转所以说它——清净。既然能够体验的性是常清净的话,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尘埃。尘埃是相。修,是从相上去修,把我们过去无明的相慢慢的消融了,就能够跟性相应。

这就是金刚经里的四相,从分别、计较、无明的【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至跟性相应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等于把分别、计较、贪、嗔、痴、慢、疑,慢慢的消融掉!

礼敬三宝!感恩历代祖师、高僧大德的贡献!

黄丽燕 顶礼

[继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