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4, 2013

惜玲_六祖下pg35-55_心得报告


在这段文章的学习是当果煜法师对「观无常」所做的解说。观无常相应于解脱,是因为无常所以我们就得放下,或对一切境界的变化,都能承担、接受。所以由观无常而证得「不动心」。同样,在观心性是常的当下,也就叫我们的心不要被境所转。在工作时遇到了一位已休学一段时间而现在想继续上课的学生。她因为没留意电邮通知有关上课时间表有所调整的资讯,而出席了已提早结束的课而大发雷霆。呵责我们学院为什么没有在她拨电询问时解说清楚等。虽我不是课程行政的负责人,而当时学院办事处只有我一人在场,所以须面对这位学生。虽然当时面对这位正在愤怒的学生时,刚开始处理这件事时我的心确实有少许不满,因为这不是我工作范围的事情。我的任何回复在她眼里都是不负责任的解说。但是内心深处有把小声音告诉我,让她发牢骚后就没事了,无需动怒。我就静静的聆听后再代表学院跟她赔不是。果然,她发泄后就平静了许多,在离去时还对她自己的失态而向我道歉,真是不可思议。若是以往的我,面对无端端的被骂早就情绪起波动了。也许自己还做到不够圆满,但是自己在心态上的改变,可以那么一次的断除自己易动怒的习性并观察到自己那么一刹那的转念,对自己在修行上也起了信心及鼓舞。不然,对「心不要被境所转」只是纯属字面上的理解而已,有时候更觉得自己做不到。

另外,对于果煜法师在解说「亦痛亦不痛」的解说较有感觉。法师有说道:痛跟苦,不一定有相干。人皆因矛盾而痛苦,若在痛的当下能不觉得「有一个我在痛」,则更能虽痛而不苦。痛本是一种知觉,如以「有我在痛」这却变成邪见。有时候谓之为痛「苦」,有时候标示为痛「恨」。见性者是清楚了知是脚痛非我痛,因此能虽痛而不苦,虽痛而不恨。我们有时候表示为痛「恨」是因为有苦又不能去除,故心理就会恨。而真见性者,乃能即不苦,也不恨。我不知道是否每当我们的思想行为举止有「我」的存在时即成了邪见。但在面对喜欢或不喜欢、情感时这个「我」却是那么的直接、真实。要如何超越矛盾,断除我执?这「我」是什么??不知。。。

把心量扩大,接受一切发生的人、事、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